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节 肝胆病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胁痛

    胁痛是由于肝胆失于疏泄或肝胆络脉失养所致,以胁肋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胁痛既可单独出现,又是多种疾病的伴随病状。

    胁痛主要由于七情刺激,肝失条达,疏泄不利,气阻络痹,发为胁痛。气郁日久,血流不畅,或强力负重,胁络受伤,瘀血停留,血停于胁络,致使胁痛。饮食所伤,脾失健运,积湿生热,湿热内蕴;或湿热之邪外袭,郁结少阳,肝胆经气失于疏泄,发生胁痛。久病或劳倦过度,精血损伤,肝阴不足,肝络失于血养,络脉不和,发生隐隐胁痛。

    现代医学的肋间神经痛、胸膜炎、胆管感染、胆石症和肝脏病等,凡表现以胁痛为主者,均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一)肝气郁结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每因情志喜怒而增减;胸闷脘痞,饮食减少,嗳气频作,善太息。苔薄或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枳壳、芍药、炙甘草、香附、川芎)。

    (二)肝胆湿热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刺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黄芩、栀子、甘草)加减。

    (三)瘀血阻络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疗原则:祛瘀通络。

    方药: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或复元活血汤(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加减。

    (四)胆腑郁热

    临床表现:右胁灼热疼痛,或绞痛或胀痛或钝痛或剧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胛,脘腹不舒,恶心呕吐,大便不畅或见黄疸或伴发热。舌质红,苔黄,弦滑。

    治疗原则:清热利胆。

    方药:清胆汤(柴胡、黄芩、栀子、郁金、枳壳、大黄、金银花、茵陈、金钱草、黄连、芒硝)。

    (五)肝阴不足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质红,少苔,弦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

    二、黄疸

    黄疸是感受湿热毒,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所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病症,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重要特征。临床有阳黄、阴黄之分。

    黄疸的病因病机见于感受时邪毒疫、饮食所伤和脾胃虚弱。时邪毒疫自口而入,蕴结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疸。饮食不节,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或脾胃素弱,气血亏虚,肝失所养,疏泄失职,均可致胆汁外溢而发黄疸。黄疸的病机关键是湿,由于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而发生黄疸。

    西医学的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

    (一)阳黄

    1.热重于湿

    临床表现: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黄赤,大便秘结,心中懊恼,胁痛,口干而苦,恶心欲呕。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n...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