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交往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主动维持;(2)有条件维持;(3)不维持。解决冲突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解决冲突/维持和谐;(2)坚持自己的利益;(3)有条件的维持;(4)妥协;(5)放弃;(6)其他。
根据研究需要,研究者将不同类别的社交目标归纳为积极目标和消极目标两类。发动交往中的(1)(2)(3)为积极目标,(4)为消极目标;维持交往中的(1)(2)为积极目标,(3)为消极目标;解决冲突中的前三类为积极目标,后三类为消极目标。根据被试选择不同类别的比例可以发现,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对于不同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的社交目标选择普遍比较积极,只在与同伴交往的解决冲突情境中例外。
2.对交往环境的评估
智障人士在社会交往的每一类情境中选择某一特定的社交目标总有自己特定的理由,在确定采取社交策略时也会对交往的环境做评估,往往由于交往对象和交往情境的不同,交往的理由也有差别,结果显示:成年智障人士的交往理由相对比较单一。利益/自我中心是成年智障人士发动交往和解决冲突的主要出发点,在与同伴交往中解决冲突的主要出发点是体谅他人/他人利益,维持交往则主要建立在保持/促进关系、维持和谐/避免冲突的基础上。此外,成年智障人士在评估与父母、老师交往的任务环境时,遵从规则/服从权威也是一个重要出发点。
3.社交策略
在社交策略方面,成年智障人士在不同情境中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发动交往情境中的策略主要包括:(1)言语沟通;(2)提供利益;(3)共同活动;(4)通过第三方;(5)顺其自然。维持交往中的策略为:(1)言语沟通;(2)分享/提供利益;(3)替代/变通;(4)通过第三方;(5)顺其自然;(6)无条件服从。解决冲突中的策略主要包括:(1)言语沟通;(2)直接攻击/行动;(3)妥协让步;(4)分享/提供利益;(5)通过第三方;(6)顺其自然。显示:成年智障人士不仅在与不同对象的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选择不同策略,面对不同交往情境时选择的策略也各不相同。从总体情况来看,言语沟通是成年智障人士使用最多的策略。
四、 讨论
(一) 社区融合对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影响
在离开特殊学校后,只有极少数成年智障人士能够获得继续的职业技能训练和较为稳定持久的就业机会。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智障人士在完成辅读学校义务教育后,只能留守家中,而一小部分获得了工作机会的智障人士,也常常因为人际交往、社会适应等障碍而失去工作[6]。上海市“阳光之家”的开办让成年智障人士有机会走出家庭,进入以社区为基础的专门服务机构,有更多机会参与和融入社区生活。
“阳光之家”开办以来,成年智障人士增加了与家庭之外的同类群体和普通人群接触的机会,利于他们敞开胸怀与同伴交流互动。社会技能是个体经过学习获得的、在特定社会情境中有效而适当地与他人进行相互交往的活动方式[11]。“阳光之家”的老师及志愿者能够有计划地教授更为具体和实用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交往的技巧,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情境。由于各“阳光之家”设置在普通居民生活的小区之中,以群体活动的智障人士比个体更易于与周围居民接触。丰富而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让成年智障人士模仿、学习、练习各种社交行为,对于发展他们的社会技能是有利的。
(二) 社区融合中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诸因子发展的特点
在“阳光之家”,成年智障人士与同类伙伴一起学习和生活,可以减少他们的挫折感,更利于智障人士体验快乐、增加成就感,对于树立、重建以及增加信心都具有积极作用。增加与各种人士接触的机会、提供丰富的交往情境、教授适宜的交往方式,使得智障人士能够更好地与人相处。社交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可以促进智障人士在集体活动中人际关系能力的加强,使得智障人士的自信心增强,更乐于人际互动,在支配性、社交性、活跃性方面得到发展。因此,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发展比较全面。
由于进入“阳光之家”的学员已经是成年人,已过了个体发育的关键期,各方面技能的发展趋势逐渐变缓,发展速度减慢,不会出现儿童期个体发育成熟前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的趋势。研究还发现,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等因素的差异,与这一点也是符合的。
“阳光之家”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环境、交往对象,并教授适当的交往技巧,在这个不具有明显差异的社交环境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受到他们认知水平发展程度的限制。不同残疾程度的成年智障人士的认知水平发展差异很大。智力因素是智障人士适应行为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落后也必然限制了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12]。由于社会技能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而轻度智障人士在思维、言语、理解、动作能力上均比中度、重度智障人士发展得好,因此轻度智障人士社交技巧发展最快。
(三) 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和交往策略分析
解决冲突情境包括六个社交目标:解决冲突/维持和谐、坚持自己的利益、有条件的维持、妥协、放弃、其他。在这个任务环境中,尽管大多被试是以利益/自我中心为重要出发点,但是也有不少被试体谅朋友/朋友利益,部分被试不能坚持自己的利益表现出妥协顺从;部分被试则表示放弃,即发生冲突后朋友关系即可结束。本研究表明,成年智障人士缺乏坚持性,对友谊的理解比较粗浅,尽管愿意多交朋友,但是在维系朋友关系和化解冲突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五、 小结
(1) 在社区融合的背景下,成年智障人士在支配性、社交性、自信心、活跃性等社会技能发展方面取得了较明显进步。
(2) 在支配性和社交性因子上,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较好。
(3) 社区融合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性别和年龄的显著差异。
(4) 社区融合中的成年智障人士其社交目标普遍比较积极,对任务环境的评估比较单一,对社交策略的选择以言语沟通最多。
在本研究中,我们也注意到几个问题:
首先,在访谈过程中,研究者感到智障人士的智力发育限制其自我陈述。这种限制影响体现在两方面:(1)对因果关系的加工理解困难;(2)对自身观点的表述不清。因此在对智障人士进行访谈时,主试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耐心地与之反复沟通,帮助其准确表达。
其次,“阳光之家”可以在社会技能方面加强经验总结和课程开放。
最后,国内对于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相关研究甚少,在推进智障人士社区融合的背景下,客观评价社区融合对智障人士社会技能的影响是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秦启文:《试论社会技能的价值与结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3):44—47。
[2]Cartledge, G. & g social skills to children and youth: innovative approaches (3rd ed). Boston: Allyn & Bacon,1995.
[3]Luckason, R., Coulter, D. L., Polloway, E. A., et al. Retardation: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ysteton DC: Aal Retardation, 1992.
[4]梁海萍:《AAMR2002智力落后定义评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56(2):46—50。
[5]赵志航、李旭培、田宝:《智力残疾的适应性行为评估》,《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7):583—585。
[6]曹子平:《上海市智障人士社区融合实践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6,9:26—29。
[7]季益富:《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24—326。
[8]徐韬园:《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45—52。
[9]马晓琴:《寄养儿童社会技能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Rubin, K. H. & Krasnor, L. R. Socialcognitive and social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on problem solving. In itive perspective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behavioral developa Symposia on child psychology (Vol.18, pp.168). Hillsdale. NJ:Erlbaum. 1986.
[11]周宗奎:《儿童社会化》,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
[12]贾严宁:《弱智儿童适应行为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