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采用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在社区融合背景下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情况。www.Pinwenba.com研究采用自编“社会技能发展调查问卷(家长用)”和“社会技能访谈提纲(智障人士用)”,就成年智障人士进入“阳光之家”后社会技能的发展调查了151名16—35周岁智障人士的家长,访谈了39位成年智障人士。结果发现:(1)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得到了较好发展,表现在支配性、社交性、自信心和活跃性四个方面。(2)在支配性和社交性方面,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显著好于中、重度成年智障人士。(3)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普遍比较积极,对任务环境评估比较单一,社交策略以言语沟通为最多。
【关键词】
成年智障人士阳光之家社会技能社区融合
一、 引言
社会技能也称社会交往技能,是个体介入、适应、发展、协调和处置社会关系的本领,也是个人影响和操纵他人的一种本领[1]。解释社会技能的理论模型包括特质模型和分子—行为模型。其中,分子—行为模型将社会技能看作是离散的、可观察的、操作化的行为成分,与潜在的人格特质无关,是情境特意性的,包括行为、认知和情绪三个成分[2]。其中行为成分主要指社会技能的具体行为表现;认知成分包括人际问题解决、对社会交往的归因等;情绪成分包括与社会行为相伴随的各种情绪体验。
智力障碍的适应困难源自实用智力(practical intelligence)和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的局限(AAMR, 1992)[3]。其中,社会智力指理解社会期望和他人行为,并据此判断个人在社会情景中适当举止的能力。社会智力包括社会理解力、洞察力、判断力和沟通能力,其主要构成要素包括社会注意和社会技能(social skills)。社会技能也称社交技能,AAMR(1992)将其界定为社会交往的相关技能,包括:与人交往时的主动、互动和结束能力,接受并对情景线索作出反应,识别感情,提供正或负反馈,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同伴及其接纳性,决定与他人互动的数量与类型,帮助他人,友谊与爱情的发展与培养,应付他人的要求,做选择,分享,控制冲动,举止合法,辨别违法,以及适当的两性行为等。AAMR将社会技能作为智力障碍者适应技能评估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社会技能包括适当的社交行为(如结交朋友、表达好感、微笑、轮流、合作、表现诚实、信赖等)和不当的社交行为(如发脾气、嫉妒、打架、争强好胜、自私、不当的性行为等)(AAMR, 1992)。国内关于社会技能的研究文献很多,但是关于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的研究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儿童或小学生[4][5],几乎没有涉及成年人。
反隔离、求融合是国际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主要潮流。智障人士社会融合的形式多样,进程是渐进的。社会技能既是智障人士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也可在社会融合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我国正在积极探索成年智障人士的融合安置,目前主要的形式是依托社区开设专门机构,以社区为基础促进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例如,上海市于2005年初开办“阳光之家”,开始实施智障人士的“阳光行动”,专门为智障人士提供学习和娱乐的活动,旨在通过教育培训、康复训练、简单劳动和特奥运动的开展使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智障人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逐步实现社会融合[6]。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社区融合对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作用,即了解“阳光之家”的成年智障人士在不同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对社交目的的确定、对社交情境的知觉与评估、社交策略的产生和选择等社会技能。
二、 研究方法
(一) 被试
1.问卷被试
本研究抽取上海市松江、宝山、卢湾、黄浦、浦东、虹口、普陀、静安等区的10所“阳光之家”171名16—35周岁的成年智障人士,进行社会技能问卷调查,问卷由家长填写。获得151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1.8%。1
2.访谈被试
研究者从上述抽样样本中抽取54名全日制16—35周岁智障学员进行访谈,剔除无效访谈记录后,保留有效访谈记录39份,有效率为72.2%.
(二) 研究工具
1.社会技能调查问卷(家长用)
研究者在参考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TSBI)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的基础上编制了“社会技能问卷(家长用)”。该问卷包括两部分:(1)基本信息,了解被试及家长的相关背景、社会技能;(2)社会技能部分,由28个题目组成,用于评定被试社会技能的发展情况。社会技能项目选用了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中的15道题目,并将原问卷的自我评定改为家长评定,同时参考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用)的社交能力部分,将原量表中的参加集体(组织)情况、交友情况、与家人及其他人相处情况改编为13道题目[7][8]。问卷采用5级评分的方式,由家长对个体各个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2.社会技能访谈提纲(智障人士用)
该访谈提纲是在参考了周宗奎(2002)的“社交问题解决访谈提纲”和马晓琴(2006)的“儿童社会技能访谈提纲”的基础上编制的[7][9]。自编访谈提纲包括11道题目,涉及四类交往对象:父母家人、同伴、老师、陌生人;三种交往情境:发动交往、维持交往、解决冲突(其中与陌生人的交往情境只包含两种:发动交往、解决冲突)。研究者根据Rubin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对成年智障人士的反应进行编码,包括三项指标:选择社交目标、评估任务环境、产生和筛选策略[10]。
(三) 研究程序
问卷调查采取团体施测,由研究者现场指导,以确保家长理解题意,能够独立完成所有题目。访谈则采取主试和被试一对一进行。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一) 自编社会技能问卷的因素分析
自编社会技能问卷的检验指标KMO=0.954,球性检验χ2=3336.20(df=378,p=.000),说明该问卷非常适合因素分析。采用方差极大法抽取了四个因子,因子负荷、特征根、方差贡献率等相关统计量。自编问卷的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969,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8.17%,表明该问卷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参考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问卷的四个因子项,并根据本问卷各因子中项目的意义,我们将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各因子命名如下:
(1) F1:支配性,指成年智障人士的独立决定和对他人的影响。
(2) F2:社交性,指成年智障人士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及与周围人的关系。
(3) F3:自信心,指成年智障人士对自己的肯定。
(4) F4:活跃性,指成年智障人士参与活动的积极程度。
(二) 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比较
研究者采用LSD分析,比较了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的差异,结果显示:
(1) 在社会技能的四个因子上,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总体平均值均高于各因子均分,说明在社区融合中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均得到了一些发展。
(2) 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支配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度、重度成年智障人士。
(3) 轻度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性得分显著高于中度成年智障人士。
(4) 不同残疾程度成年智障人士的自信心和活跃性得分无显著差异。
(三) 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性别和年龄差异
1.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性别差异
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技能发展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2.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年龄差异
本研究按照被试的人数分布情况,将被试按年龄分为三组:第一组,18.0—22.5岁;第二组,22.6—27.6岁;第三组,27.7—34.8岁。检验结果显示,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无显著的年龄差异。
(四) 成年智障人士社会技能发展的访谈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在对问卷结果进行量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访谈结果进行质的分析,从而明确被试社会技能认知成分发展的状况,以期获得量的分析所不能反映的相关背景信息。
1.社交目标
本研究中,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交目标可以根据不同情境分成若干类别。发动交往情境中的社交目标可以分为:(1)设法发动交往;(2)有条件的发动交往;(3)关注;(4)不发动交往。维持交...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