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前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异和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仅产生了各自独特的话语,还产生了各自独特的话语方式。

    反映在文体上,前者多抒情短诗、短文;后者多叙事长诗、小说以及哲思长文。同是小说,“中国小说力图将一个复杂的故事讲得简单,而西方小说总是尽量将一个简单故事讲得复杂”。[1]

    反映在理论上,则前者推崇简约,后者擅长推论;前者注重提纲挈领,后者注重条分缕析。譬如中国的传统译论,从支谦的“因循本旨”,到严复的“信、达、雅”、傅雷的“神似”,再到钱钟书的“化境”说,无一不是三言两语就直抵本质。西方的译论则相反,譬如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通天塔》,仅仅为了证明翻译的本质是艺术,竟从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神经学,甚至病理学各种角度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论证得点滴不漏。

    实际上,中西方许多理论学说的区别,只在于叙述的方式不同而已。西方民族重科学、重实证、崇尚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性格特征,配上特别适合用来逻辑推理、条分缕析的表音体系的拼音文字语言,使得区区一个翻译学命题,在西方人的笔下被剖析了再剖析,演绎了再演绎,最终成为洋洋百余万言的鸿篇巨著;而同样的命题到了中国人的笔下,只需三言两语,就点到为止,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为中国人历来“轻形式逻辑和空谈假设”,“文论上则重言简意赅和暗示含蓄”。[2]汉语与生俱来的简隽、内蕴、意合自如的诗性特征,铸就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美学传统。

    汉语离不开经验世界的温床,英语却是理性思维的绝佳载体。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桥梁,需要跨越这种由于不同的语言文字走向而形成的巨大鸿沟。然而,可供跨越的这座桥梁究竟应是理性之桥还是经验之桥?一味地推崇一方而贬低另一方,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本书所作的努力,正是寻找双方的有机契合。书名《翻译:中西诗性话语交融的家园》,由此而来。

    全书分上、下篇,上篇围绕诗歌及诗歌翻译的本质,从英汉两种语言文字的本体性差异入手,进行诗学、美学、译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思考与探索;下篇则将翻译置于文化交流和文化交往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和研究,并且针对形形色色的误译、误释现象展开剖析与论证,也涉及对不同文体与修辞手段的翻译处理。其中第九章,还就中西译论和中西文化差异进行了较有深度且视角独特的探讨。

    本书可读性强,既可作本科生、研究生翻译课的参考教材,亦可为广大翻译爱好者自学之用。

    限于水平,书中难免有错误、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做翻译研究,总是要选取不同效果的译例。如果因此而冒犯了哪位译者,我谨在此深表歉意。

    我也决非有意要跟哪位译者为难。

    陈凌

    2010年1月10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