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试论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美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自身美化、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是特定历史上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成果传播下去的手段。美育是以情感为中介,以生动、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或形式唤起审美者的感受,通过审美者情感体验实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荡胸怀、催人奋进的教育目的。另外,美育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人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还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美的净化,使人的道德达到美的升华。美育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对于爱好美与强烈追求美的广大青年学生都有着特殊的价值。美育既是“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要手段。从教育本身来看,美育应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应互相渗透、互相补充,这就是说,必须揭示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中介和转化关系——即中转关系,才能说明它对其他方面怎样渗透、补充的,才能从立体的方面确定它在教育中的整体性意义。美育既作为德、智、体、劳的基础,又把美育归结为美的意义和作用,这正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空白点,也是当前美育实践的夜航道,但正是这些问题才显示着新时期美育的本质意义和整体反应的性质。所以,这种审美教育活动——美育作为一种全面的、自由的精神活动在现代生活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和科学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美育在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这种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当代科学和教育发展的趋势,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教育作用为人们所共识的现实。

    一、合理实施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世界的一个总的看法。审美观人人都有,问题是在于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格调高的还是格调低的,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审美教育的中心就是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努力培养正确的审美理想和鉴赏美丑的能力。人的审美观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接受审美教育和进行审美欣赏过程中,审美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不断提高、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结果。审美观不是自然形成的,是通过广泛的审美教育来实现和建立的,特别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担负着无产阶级审美观的培养和建立的重任,我们应该着眼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建立起与日益发展的生产进程相适应、相协调的审美观。

    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欣赏能力。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欣赏能力的高低无疑是以测量其精神文明发展的积淀为历史前提的,因此审美程度的高低,既取决于审美观的先进与落后,也和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科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联系。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要发现美,就必须懂得美,还要有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没有感受美的能力,就不可能欣赏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欣赏绘画、雕塑就要有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欣赏小说,就要有借助语言的想象力;要对以往历史上的艺术珍品进行欣赏,就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当然也要有必需的知识,否则就无法对它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许多大画家以宗教为题材的画,如果缺乏对当时“人文主义”必要的了解,那么在理解上就不会很深刻,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取材于圣经中犹大出卖耶稣的故事,如果不了解这个故事,也就不能很好地欣赏它,而缺乏审美感受力,只作为知识去理解同样也欣赏不了它的美。人的审美欣赏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审美教育活动和长期实践中培养出来的,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欣赏能力?

    首先,欣赏者要有先进的世界观做指导。世界观是人们整个精神世界的核心和基础。阶级观点、心理状态、审美趣味、道德情操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欣赏者就不会真正感受并领悟美。其次,要努力扩大同学们的欣赏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高审美修养水平。要想提高审美能力,必须广泛地进行审美欣赏,在审美欣赏中培养审美趣味,否则将是一句空话。只有主动积极地去加强审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二、合理实施美育,可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国古代重要的美学著作《乐记》,对美学的最早形式“乐”的道德教化作用有着生动具体地描写:“小大相承,终始相生,倡和清浊,迷相为径,故乐行而位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乐记·师工》篇还把歌者直接称之为道德的传播者:“夫歌者直己而陈德也,动己而天地应焉。”在西方,致力于研究如何弥合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之间双峰对峙的基本哲学命题的美育理论家席勒在谈到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时,认为美育是人“从感觉的被动状态到达思想和意志的主动状态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桥梁”,“如果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这里所说的“理性的人”即指“道德的人”。深受西方美学理论和中国古代礼与乐融为一体传统影响的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论述美育和德育的关系时曾深刻地指出:乐可以使礼的教育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由。他在《中国伦理史》中说:“有礼则不可无乐。

    礼者人定之法,节制其身心,消极者也。乐者以自然之美,化成其性灵,积极者也,礼之德方而智,乐之德圆而神。无礼之乐,或流于纵恣而无纪,无乐之礼,又涉于枯寂而无趣。”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它通过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即美的事物,可以使人的情感受到陶冶,从而使高尚的行为成为自觉的和受内在感情支配的积极行为。我们知道“审美价值包含着道德关系,而审美教育能给人以高尚的影响,通过美的影响,又可以使个体的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