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组织规模。网络时代的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型向扁平化发展。几乎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在人类所有的组织结构形式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金字塔型的、自上而下的官僚科层制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在工业社会具有效率优势,但它也具有呆板、僵化、迟钝等弊端难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压抑了组织成员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网络时代,传统的组织结构逐渐被网络化的扁平组织结构所代替。政府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决定了权力层层向上集中的权力配置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权力逐步被分散。因为每一个网络接点都可以直接联系上层与基层,并且相互彼此连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强调信息共享、权力分散、重视横向的沟通与协作。把信息与组织目标相联系起来,并注重培养和挖掘人力资本。
互联网的发展使政府组织改变了传统的“命令—控制”方式,互联网成为加速实现行政权力分散化的推动力量。网络是一个没有边界的虚拟世界,它提供了一个无中心无权威的自由领域,它使网络使用者可以平等地跨越时空,加强沟通与交流,每个人都是网络社会中权力的分享者,这在现实社会中是不敢想象的。“所有的国家、集团和个人,在网络上的行为只能构成一部分,而不是成为整体。国家、集团和个人在网络空间里都是平等的。在国际互联网上,有时候个人的影响可能超过集团乃至国家。”
网络技术所导致的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中间管理层次的减少必然促使政府机构与人员的精简。在组织机构设置上,由于电子政务的出现,一些重复工作的职位将被取消,一些工作部门不是根据职能来设立,而是根据工作程序或过程。横向的组织机构将代替一些纵向组织机构以提高组织绩效。机构增设或撤销将根据市场或公众需求而不是权力等级秩序。传统组织的繁文缛节也将极大地得到改善。组织规模的精简使组织的弹性和灵活度大幅度提高。
(二)网络时代的政府决策
在传统的工业社会,作为政府重要职能之一的公共决策往往采用垂直方式进行,决策信息从上往下流动,形成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上级政府机构决策后,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而决策的最高层很难了解最底层的基本情况,决策层级之间往往缺少横向沟通,很容易产生政出多门的弊端。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具有高渗透性,它凭借自身的亲和力和扩散力,以惊人的速度向经济和社会各部门渗透,将加速各种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吸收、融合,决策权只是归属最高权力拥有者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公共决策将由法定的决策者与社会公众共同完成,这将对传统政策模式带来巨大的挑战,人们在互联网上隐约看到决策民主的曙光。互联网能够带来传统决策模式变革主要因为:第一,现代民主思想、民主观念和参与意识通过互联网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植根于公民内心深处,对公民的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互联网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传统的思想控制、舆论控制和政府信息垄断将举步维艰。第二,互联网信息的高互动和易分享的特性开创了信息多元和言论自由的全新局面,政府审查制度在网络上风光不再,形同虚设,整个互联网仿佛成为一个自由意见的王国,网络成为没有警察的社区,各种各样的信息在其中可以比较自由地相互渗透。这就大大降低了人们对决策方案发表评论和进行抉择的成本或风险,从而激发人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第三,互联网的互动性导致了某些网民的意见表达往往会引发网上信息的快速聚集,从而逐步实现利益同盟,形成网络群体力量,以网络集体行动的方式提出决策议案、影响决策行为。正如李永刚所说:“网络这种能够使信息传递不受时空阻碍乃至政治控制的互动方式,使人们在感知与介入世界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痛快淋漓的感觉,它甚至提高了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
(三)网络时代的政府治理
网络化的政府将是一个高效的政府、服务为导向的政府、廉洁透明的政府,更接近实现善治的政府治理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府改革运动席卷全球,尽管各个国家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但目标却惊人的相似:改变繁冗拖沓的行政行为,裁减行政人员,提高行政效率。互联网的出现给政府绩效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通过推进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府,加快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流程,建立网络办事平台,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电子政府带来了全新的政府时空观,改变了传统八小时工作制,网上办事可以全天候为公民提供服务。网上政务大厅可以把不同政府部门的职能集成到一起,让客户享受到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省去了往返于各部门之间办事的奔波之苦,同时政府也节约了大量行政成本。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政府可以通过各种应用软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为政府公共管理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方便进行快速、准确的决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把建设服务型政府确立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切实实现政府职能从经济目标向社会目标的转变,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互联网的出现使政府借助网络平台,实现电子化办公,为公民提供全方位方便快捷的服务。政府可以在网上向所有公众公开政府部门职能、机构组成、办事程序,发布政府文件等,在互联网上建立起政府与公众之间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加强公众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提供方便,让公众在网上行使对政府的监督权利。同时,公众也可在互联网上完成如交税、项目审批等政府办事服务。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电子政府的实施,为服务型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有效工具。
此外,互联网的廉价性、快捷性、互动性、隐蔽性、追踪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具有举报腐败现象、监督公权运行、制造公众舆论的强大反腐功能,对建设廉洁透明的政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公民反腐的角度看,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建立廉洁透明政府的前提和保障,借助互联网公民可以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网络的反腐机制是从事件被“晒”在网上开始启动的。相比传统媒体,网络可以在极短时间内披露事件过程,引发公众讨论,进行大范围的追踪,甚至“人肉搜索”,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将腐败行为公之于众,使其立刻成为众矢之的,并推动司法程序的开展。从政府反腐角度看,全国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包括一些市、县纪检监察机关都相继开通举报网站,有的地方还开通了工作QQ举报和手机短信举报等多种网络反腐方式。为了鼓励网上举报,一些地方还出台了奖励措施。这些网络反腐新形式和新内容,为网络监督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腐败滋生的土壤,从源头上起到了反腐倡廉的作用。
(四)网络时代的政治文化
学术界对于政治文化的探讨是从1963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一书开始的,根据该书作者阿尔蒙德的观点,“政治文化”一词代表着特定的政治取向——对于政治制度及其各个部分的态度,对于自己在这种政治制度中的作用的态度。通常来说政治文化包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如政治信仰、政治情感、政治态度等。当今社会的全面信息化、计算机化开创了人类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有学者归纳其具有以下特点:网络文化是以电子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便于大量储存和传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播更为形象生动;网络文化是高时效性文化,更新速度很快,拉近时空距离;网络文化是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的文化,任何人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方式多元的交流。
网络文化的出现和广为流行,挑战了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使中国再次遭受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冲击。在这场大变革中,政治价值观念的转换,政治人格模式的重塑和民主政治运行机制的建构成为大势所趋。首先,网络文化冲击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国内政治信息封闭和垄断成为不可能,多元化政治信息通过互联网传入国内,西方各种政治思潮的涌入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政治态度,影响和改变着公民对本国政治制度和政治领导人的评价标准,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持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给主流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带来冲击和考验。其次,网络文化挑战我国政党执政能力。网络时代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逐步增高,网络时代的竞争看似是微观经济的竞争,实则是政治运行体系和政党执政能力之争。目前我国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度集中、政治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政府职能界限不清、官员腐败现象常有发生等政治现象在互联网上充分暴露,并引发讨论,在某些情况下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无序和骚动,这些影响了人们对政治体系的认同和对政府的信任。第三,网络文化推动民主观念在我国的发展。借助互联网,西方主流政治价值观很容易在我国传播,民主观念、公民权利、自由平等、对话妥协这些西方政治价值观逐步被我国公众所接受,公民政治参与热情的高涨与现阶段政治参与制度供给不足成为主要矛盾,公民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导致对政府的不满,削弱政权的权威和合法性。第四,网络文化瓦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伦理纲常,遵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家国同构”、“三纲五常”等,形成了自上而下以宗法和皇权为核心的政治文化。而以自由平等开放为特征的网络文化颠覆了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在互联网上,不管你是高官名爵还是几岁幼童,大家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讨论,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和等级在网络中被隐匿,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在互联网中得到了体现,得到越来越多网民的推崇和拥护,中国传统政治伦理被网络逐步瓦解,西方政治价值观在互联网上赢得了一定程度的欢呼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