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注与兴趣爱好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弊病之一,也是学校常常为社会所诟病的重要原因。其实,缺乏对学生个性关注的背后是学校个性缺失。同质化的教育,同一化的办学,千篇一律的培养目标,大体相同的学校课程,缺失个性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怎么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状态,北京新英才学校决心办一所有个性的、不一样的学校,并将其教育主张向社会公开宣示。
“主张”按照通常的理解,无非就是“见解”或“看法”的意思。新英才的教育主张就是他们对教育的见解,是新英才对“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看法。具体而言,就是新英才对自身承担的教育使命的看法,是新英才对自身教育价值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目标选择的看法,是新英才对如何办教育的看法。
通读《新英才教育主张》,不难发现,这些看法是充满个性的,然而,它又是顺应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的。教育必须要体现国家的意志,要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要遵循基本的规律,这就是说,教育不能随心所欲,不能头脑发热想当然地办学,也就是说,学校不能“自作主张”。然而,学校也不能没有主张,没有主张,也就没有见解,这样的教育必定是盲目的教育,糊涂的教育。在充分吃透国家与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吃透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教师的特长与学生的特点,以及社区的特殊需要,办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而又有鲜明特色的学校,这才是时代的呼唤。在这一意义上,这样学校的主张就是把国家意志与社会需要校本化、精细化的主张,是充分反映国家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需要的主张。这样的教育才是清醒的教育,这样的学校才能办成人民满意的学校。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有过不少学校以“校训”或一些其他的形式简要地宣示过自己的办学主张,比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再如,厦门大学的“止于至善”。这就说明,好的学校都是有着自己主张的。然而,遗憾的是,从对自己独到的使命认知,独特的目标选择到独创的课程与教学架构等方面如此完整地宣示自己的教育主张并不多见。因此,新英才教育主张的提出特别地令人感佩,相信它对深陷同质化办学泥潭中的我国的各级学校,包括大学,都有启示的意义。
(二)
教育的价值选择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反映了人们对教育使命的担当。在一次由原中央教科所(现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研讨会上,我曾把我国教育的一些问题概括为几个方面。
其一,对教育本质的忽视。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对于有些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些问题看似清楚明白,但是在功利化的追求下,现实的教育却沦为为了考分的教育、为了学校声誉的教育;
其二,对教育规律的藐视。教育是有规律的社会活动,然而在现实中,过度学习、超前学习却随处可见;
其三,对时代要求的蔑视。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很多教育工作者对社会进步要求视而不见,除了现成的几门学科,很少有学校去关注社会对人才有什么要求,关注社会对人的素质、品格和人格的要求;
其四,对精神生活的轻视。不少学校的师生精神生活缺失,梦想失落,激情枯竭;
其五,对课堂教学的无视。很多校长成了社会活动家,却没有精力顾及学校的课程与教学。
说到底,这些问题表明,我国部分的学校办学者误解了教育的本质,缺少了对教育应当承担的社会使命的担当。他们是在为学校的声誉而办学,而不是为学生成人,不是为国家育才而办学。
在现阶段,我国的学校,不管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甚至一些所谓的名校,由于背负着太大的升学压力,大多的学校只能以“分数”换取家长的认可,吸引学生来校读书,为此,他们把“楸”、“死楸”、“往死里楸”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途径选择。当然,把“楸”、“死楸”、“往死里楸”作为学校发展途径选择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问题,“死楸”过去就有,如今是越演越烈。为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级政府与有关行政部门,不知发了多少文件,然而,其结果收效甚微。其实,只要学校选择了“分数第一”,“死楸”成为策略选择就必然地成为大概率事件。“分数第一”的价值取向不变,“死楸”作为发展策略是很难有大的变化的。多年不变的学校发展策略已经使他们产生了学校发展“分数—死楸”的途径依赖。
然而,新英才却没有染上这些恶习,他们坚决地把人的养育放在第一,把德性的培养放在第一,把人性中最重要的爱心放在第一。他们注重创造,注重学生主动、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因而,他们必定要摒弃“死楸”,注意为学生创设尽可能宽松的发展环境。相信新英才的教育实践离他们的理想还有很大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一条需要艰苦探索才能走通的路,新英才刚刚开始走上这条探索之路。尽管如此,新英才公开宣示了这些主张,并且,正在努力地实现这一主张,这已经使人感到欣慰!
(三)
教育的价值选择必然地会体现在学校育人目标体系中。个性鲜明、富有创新的育人目标是现代学校的基本特征。目标即预期的结果。学校办学需要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目标要反映基础教育的共性,更要有各自的特色。
新英才以“爱与创造”作为自己育人目标的核心精神,构建了学校的育人目标体系。“爱与创造”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先哲说:“仁者爱人”,“智者不惑”。《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要有爱的意识,具备爱的能力,付诸实践的爱的行为。不惑,指有创造的冲动,通过创造的活动,获得创造的成果;“爱与创造”也是当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当代人的呼唤,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转变更需要创造性的人才。
当然,仅仅有“爱与创造”这一核心精神是不足以构成指导学校实践的育人目标体系的。人们还需要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其中包括学生情感与认知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些目标自身内蕴的逻辑,精心勾画各级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英才在育人目标的建构上已经成功地迈出了第一步,然而,这仅仅是第一步而已。客观地说,育人目标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完善;它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与人们认识的升华而不断调整。这几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没有终点。值得高兴的是:新英才的同仁们对此已经有着清醒的认识。
(四)
教育的价值选择借助于育人目标最终还要落实在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等各个环节上。现代的学校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但是,如果先进的教育思想不能转化为教育行为的话,那么这种思想还是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的。
新英才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设计了一套课程与教学体系、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学校管理体系的框架。在新英才,这项工程叫作实现育人目标的“落地工程”。看来,新英才教育主张并不是只是写在纸上的主张,并不是用来空谈的见解,而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主张,是用来推动教育改革的主张。可以肯定地说,育人目标的选择很难,目标落地更难。目标落地是需要爱心、细心与耐心的过程。没有爱心,教师就不可能为这一事业去努力;没有细心,就不可能关注到教育的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在生活中是如此,在教育上更是如此;没有耐心,这一落地工程一定半途而废。
新英才的蓝春校长表示,在未来几年,他将与他团队的成员一起编写一套《新英才教育丛书》,其中包括《爱与创造:新英才的课程与教学》、《爱与创造:新英才的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与《爱与创造:新英才的教育管理》,对此,我们很期待,期待他们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实现他们的主张,使我们能够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把理想中的育人目标落地的经验,分享他们创造出的改革学校课程与教学、学生支持与服务体系以及教育管理的新经验。
陈玉琨
2013年3月10日
陈玉琨,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前言
(一)新英才教育主张的缘起
“爱与创造”是新英才学校教育主张的核心精神,也是我个人的教育追求。有人称我是企业家,这并非是我所愿;我想成为教育家,但我深知自己离这一目标还差距甚远。这使我内心非常纠结,为此,常常彻夜难眠。把我从这一困境中解脱出来的正是“爱与创造”的理念。
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从武夷山脚下到清华校园,尽管当年的生活十分拮据,我始终感受到人际的真爱,来自父母的爱、师长的爱、朋友的爱、同事的爱。正是这份爱使我感受到生活的温暖。我感谢命运对我的特别眷顾,因为,我的童年到少年阶段并非是社会充盈着“爱”的时代,我的青年阶段,也就是在清华园的年代也只是“爱”刚刚苏醒的年代。
当我走上社会以后,多年的工作突然使我感受到这是一个“爱”成了稀缺资源的时代。人们都忙于争名夺利,爱已经很少有人顾及,甚至连所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学校也不能幸免于难。为此,我感到难以忍受的窒息。
到2007年,当我期待用一种新的思路去办一所新学校的时候,我认定,至少这所学校不应当是冷漠的,至少在一个叫“北京市新英才学校”的地方,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充满着相互关爱的。“爱具有传递性”,这是华东师范大学陈玉琨教授提出的命题。他强调,“爱心需要爱心唤醒,爱心能够唤醒爱心”,我深以为然。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成人世界中,我们常常一不小心就会因为贪婪而迷失,甚至在迷失中走向堕落。而每当面对孩子清澈澄净的目光时,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些人性最初的爱与美好。靠什么来拯救我们的世界呢?我想到的答案唯有孩子!我想这便是我痴迷于研究教育、执著于教育探索的心理根源吧。我想我们不是用一些陈旧的说辞去限制孩子,而是要保护他们,保护他们美好的天性中那些还未被污染、扭曲和扼杀的部分,让他们在良好的教育中成长。即便长大以后,这样的孩子没有卓著的成就,只要他能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尊严,接纳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学会享受快乐和承担苦痛,珍惜与感恩我们生存的社会,以微笑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一切,那么我们的民族、我们人类共有的文明,我们生息繁衍的星球才真正会有希望、有未来。与其责备社会缺少爱,不如从学校开始培养爱。这是我投身教育最原始的出发点。
当然,我深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只有爱也很难构成完整的教育。人需要有感情,也需要有理性;人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也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就孩子智慧的发展而言,同样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一个完整的人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被人为地分裂了,几个学科的成绩和分数成为了某些人对教育的全部理解和追求。在这样肤浅的教育过程中,孩子的心灵被扭曲,身心被折磨,然而,我们又对他们寄予了极大的希望。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在丧失,我们却在渴望他们能够创造;他们的自信心被摧毁,我们却渴望他们能够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他们的责任感匮乏,我们却需要他们担当起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的历史使命。我们深知,时代的发展需要自信的、富有责任感的、勇于钻研创造的人。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品质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都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知识的传递是一种用确定的答案去面对不确定的未来,这多少有点类似刻舟求剑。许多的知识在未来都将成为过期的信息,而孩子对世界的热爱,自信、执著、富于创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的精神,头脑中鲜活的心智模式,才是他们在未来岁月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如果能够保护并开发好孩子的心智,我们的孩子在未来就会成为创造世界,使世界成为“宜居家庭”的高品质的人。
我们的教育忽略了这些主宰孩子的未来的部分,这些部分不是某个学科的分数,也不是某种表面的能力,它是人们的心智模式,是人的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