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varicella chicken pox)是小儿时期传染性极强的出疹性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水痘和带状疱疹为同一病毒引起的两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水痘为原发感染,经飞沫或接触传播,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初次感染后,病毒潜伏于背根神经节,病毒一但被重新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水痘临床特点为皮肤黏膜相继或同时存在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等各类皮疹,向心性分布,黏膜有受累,全身症状轻,预后多良好。
【病原学】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为dna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α亚科。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与单纯疱疹病毒(hsv)抗原有部分交叉免疫。人是唯一宿主。该病毒在体外抵抗力弱,对热、酸和各种有机溶剂敏感,不能在痂皮中存活。
【流行病学】
本病传染源为水痘病人和带状疱疹病人。主要借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也可通过接触病人疱疹浆液而感染。人群普遍易感,主要见于小儿,2~6岁为高峰期;20岁以后发病者低于2%;孕妇分娩前6天患水痘可感染胎儿,出生后10日内发病。第二次感染罕见。冬春季节多发。
【发病机制】
病毒经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侵入人体,在局部黏膜及淋巴组织内复制,然后侵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如病人的免疫能力低下,不能清除病毒时,则病毒可到达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再次复制后入血(即第二次病毒血症),引起各器官病变。主要损害部位在皮肤和黏膜,偶尔累及内脏。皮疹分批出现与间歇性病毒血症有关。皮疹出现1~4日后,产生抗体和特异性细胞免疫,病毒血症消失,症状随之缓解。
【病理改变】
皮肤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表皮棘状细胞层上皮细胞水肿变性,液化后形成水泡,内含大量病毒,以后液体吸收、结痂。有时疱疹破裂,留下浅表溃疡,并很快愈合。黏膜病变与皮损类似。免疫器官可有局灶坏死、充血水肿和出血。并发脑炎者,可有脑水肿、脑膜充血和点状出血、白质区血管周围脱髓鞘病变等。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受抑制者,可发生全身播散性水痘。
【临床表现】
水痘潜伏期为10~21日。传染期从发病前1~2日至皮损结痂,历时7~8日。
1.典型水痘 出疹前1~2日可出现前驱症状,如低热、不适、咽痛、畏食等。少数无前驱症状,皮疹与全身症状同时出现。皮疹特点:首发于头、面和躯干,随后累及四肢近端,末端稀少,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和丘疹,继之形成透明饱满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并出现中央凹陷,水疱易破溃,2~3日迅速结痂;皮疹分期分批出现,可伴明显瘙痒感;病程高峰期,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可同时存在;口腔、眼结合膜及生殖器、肛周等处黏膜可见皮疹,易破溃形成浅溃疡。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日左右痊愈。皮疹结痂后不留瘢痕。
2.重症水痘 多发生于恶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易并发心肌炎、脑炎、肺炎等,病死率高。皮疹密集、且易融合成大疱型或为出血性皮疹,可继发感染或伴血小板减少,发生暴发性紫癜。
3.先天性水痘 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先天畸形。孕妇分娩前4日内患水痘,新生儿出生5~10日后可发生新生儿水痘,易形成播散性水痘,病死率25%~30%。
【并发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