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表现(气急、发绀、面色苍白、心率增快、心音低钝、四肢冰凉、血压下降)等;4病死率高。
【并发症】
1.肺炎 是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麻疹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90%)。年龄越小,发生率越高,6个月至2岁多见。麻疹并发肺炎原因:1原发性肺炎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以肺间质病变为主的肺炎,临床表现不重、若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病人,则病死率高;2继发性肺炎,在麻疹基础上继发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腺病毒等感染,以肺泡实质性改变为主,临床表现重。并发肺炎后患儿体温更高,或体温下降后又上升;咳嗽加剧,并有气急、发绀;肺部有中细湿啰音、干鸣音等;x线摄片可见肺炎相应表现。
2.喉炎 由于小儿喉腔较窄、声门狭小、黏膜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等解剖生理特点,麻疹较容易并发喉炎、喉梗阻。并发的喉炎可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也可继发于细菌感染(如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并发喉炎后患儿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重者有喉梗阻表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吸气性三凹征、发绀、烦躁不安),若不及时救治可发生死亡。
3.脑炎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1)麻疹脑炎 因麻疹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所致,发生率为1‰~2‰,一旦发生,病情重。是否并发脑炎与麻疹的严重程度无关。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同。
(2)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麻疹感染后远期并发症,潜伏期可达2~17年,发生率低(百万分之一),但预后差。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进行性的脑组织退行性病变。
4.结核病恶化 罹患麻疹时,机体免疫功能暂时受到抑制,患儿体内原有的结核病灶、或潜伏的结核病灶被激活,结核杆菌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而发生血行播散,引起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表现为麻疹后持续发热,咳嗽不减轻,精神和食欲恢复不佳(此时应做胸片等检查)。
5.营养不良和维生素a缺乏症 目前该并发症较少见。由于感染、持续高热的消耗,胃肠道功能紊乱,以及不良的传统习惯“忌口”,导致患儿营养不良、维生素a缺乏症。维生素a缺乏症又名干眼病,表现为角膜干燥,重者出现角膜浑浊、角膜软化,甚至穿孔、导致失明。
【辅助检查】
1.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降低,淋巴细胞分类增高。如果白细胞增高,提示合并细菌感染。
2.麻疹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用elisa法测定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在病程早期即可阳性。
3.多核巨细胞检查 取患儿鼻咽部或眼部分泌物,在其脱落细胞内找多核巨细胞,可临床早期快速诊断麻疹。
4.麻疹病毒抗原的检测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鼻咽部脱落细胞内的麻疹病毒抗原。有助于麻疹早期快速诊断。
5.麻疹病毒的分离 取患儿的分泌物(主要是鼻咽部分泌物)、血清等,接种到人胚肾细胞或羊膜细胞中进行培养、分离、鉴定。
【诊断】
根据麻疹接触史、前驱期出现koplik斑、皮疹形态和出现顺序、出疹与发热关系、退疹后皮肤脱屑及色素沉着等特点,诊断较容易。前驱期鼻咽分泌物找到多核巨细胞及尿液中检测包涵体细胞有助于早期诊断。在出疹1~2日时用elisa法即可检出麻疹抗体igm阳性可确诊。
【鉴别诊断】
麻疹主要需与其他一些出疹性疾病相鉴别(表7-1)。
表7-1 儿童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疾病|病原|临床表现|发热与皮疹关系|皮疹特点
麻疹|麻疹病毒|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结膜炎,发热第2~3日口腔颊黏膜koplik斑|发热3~4日出疹,出疹期热更高|红色斑丘疹,自头面部、颈、躯干、四肢顺序出疹,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
风疹|风疹病毒|全身症状轻,耳后、枕部淋巴结增大并触痛|发热后半天至1日出疹|面部、躯干、四肢顺序出疹,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退疹后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幼儿急疹|人疱疹病毒6型|一般情况好,高热时可有惊厥,耳后、枕部淋巴结亦可增大|高热3~5日,热退疹出|红色斑丘疹,颈及躯干部多见,1日出齐,次日消退
水痘|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发热、咽痛、全身不适|发热1~2日出疹,出疹后仍有发热||皮肤同时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呈向心性分布,黏膜受累
猩红热|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高热,中毒症状重,咽峡炎,扁桃体炎|发热1~2日出疹,出疹时高热|皮肤弥漫充血,上有密集粟粒样丘疹,伴随体征(草莓舌,环口苍白圈、贫血性划痕症、帕氏线),持续3~5日退疹,1周后全身大片脱皮
肠道病毒感染|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发热、咽痛、流涕、结膜炎、腹泻、全身或颈、枕后淋巴结增大|发热时或热退后出疹|散在斑疹或斑丘疹,很少融合,1~3日消退,不脱屑,有时可呈紫癜样或水泡样皮疹
药物疹|-|可有发热、关节痛等,严重者出现多系统损害表现|发热、服药史|皮疹多见于摩擦受压部位,与用药有关,可有黏膜糜烂、斑丘疹、疱疹、猩红热样、荨麻疹等
【治疗】
麻疹为病毒感染性疾病,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护理、对症处理。
1.一般治疗
(1)合理护理 是治疗麻疹的主要措施。卧床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温度和湿度。保持眼、鼻、口腔和耳的清洁,避免强光刺激,防止继发感染。
(2)合理饮食 给予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热量、水、维生素的摄入。
2.对症治疗
(1)退热 最好采用物理降温,慎用退热药,如需使用,宜小剂量。
(2)止咳 频繁剧咳可用非麻醉镇咳剂或超声雾化吸入。
(3)眼结合膜炎 保持眼部卫生,可予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滴眼,维生素a制剂口服或滴眼,预防干眼症。
3.并发症治疗 有并发症者给予相应治疗。参阅肺炎、喉炎、支气管哮喘、结核病、病毒性脑炎、维生素缺乏症等章节相关内容。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麻疹病人。隔离期:出疹后5日,有肺炎等并发症者应隔离至出疹后10日。对密切接触者,应检疫3周(隔离观察3周);对接触后接受被动免疫者,则需检疫4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尽可能减少麻疹病人的传播机会,病人最好就地治疗,病人停留的房间应通风,住过的病房应用紫外线照射半小时。在流行期间,应当减少集会,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场所。
3.保护易感者
(1)被动免疫 对密切接触过麻疹病人的易感小儿,尤其是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小儿,可给予肌内注射丙种球蛋白0.25ml/kg(在接触麻疹病人后5日内注射)。如用量不足或接触麻疹后第5~9日使用,仅可减轻症状。被动免疫只能维持3~8周,以后应采取主动免疫。
(2)主动免疫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初种年龄为8月龄。18~24月龄或7岁时时复种1次。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4小时内若接种疫苗,仍有可能预防发病或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