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针灸治疗和中医其他治疗方法一样,临证必须通过四诊对复杂的病情进行分析、归纳,了解疾病的寒热、虚实,明确其病位属于何经、何脏,进而探求其病因、病机,辨认其证候和标本缓急,用针、灸、罐等通过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达到调整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目的。
二、针灸治疗原则
(一)补虚与泻实
正邪相争贯穿疾病的始终,治疗上必须考虑到扶正祛邪。补虚即扶助正气,适用于正虚而邪不胜,以正虚为主要矛盾;泻实即祛除邪气,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显,以邪实为主要矛盾。只有正确掌握针灸补泻的操作方法及经穴配伍,才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的疗效,而在扶正和祛邪时,保护正气是中医治疗的原则。
(二)清热与温寒
清热即热证用“清”法;温寒即寒证用“温”法。凡热邪在表,或热闭清窍而致神昏、不省人事的,针刺应浅而疾出;凡寒邪入里,或寒邪内生之疾,针刺应深而留针。
(三)治标与治本
标和本是相对而言,有多种含义,用以说明疾病过程中各种矛盾双方的主次关系,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内脏为本,体表为标;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不仅如此,疾病的标本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所以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先治本还是先治标,或标本同治应以具体病情而定,“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当标病与本病俱重时,采用标本兼治,是应用治标与治本的基本原则。
(四)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即指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如同是失眠,有属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者,多取足厥阴肝经穴,针用泻法以疏肝解郁;有属心肾不交者,多取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穴,针用补法,以交通心肾,滋阴降火。
异病同治,指不同疾病用相同的方法治疗。如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病变,尽管它们的发病部位和具体症状迥然不同,但它们的病机均属中气虚陷,因而在治疗上都可以针灸百会、气海、中脘等穴,以益气升阳举陷。
(五)局部与整体
1.局部治疗 一般指针对局部症状的治疗。如牙痛取地仓、颊车;胃痛取中脘、天枢。
2.整体治疗 一般指针对某一疾病病因的治疗。如对肝阳上亢的头痛、头晕,取太冲、照海、涌泉滋肾平肝。
3.局部与整体兼治 兼顾病因与症状的治疗,更有利于提高疗效。如肝气犯胃的胃痛,局部用中脘、天枢,以和胃止痛,整体取太冲、肝俞,以疏肝行气。
三、针灸的选穴与配穴
(一)选穴原则
1.局部选穴 即在受病部位就近取穴,如鼻病取迎香、巨髎;耳病取耳门、翳风。膝关节病变取犊鼻、鹤顶。
2.循经取穴 即在受病部位的远距离取穴,这种选穴方法紧密结合经脉的循行,体现了“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特别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选穴,以治疗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的病证,既可在病变经脉上选穴(本经选穴),也可在与病经相关的一条或几条经脉上选穴(异经选穴)。
3.对症选穴 即针对个别症状进行选穴,如取大椎、曲池以退热,中脘或丰隆以化痰,后溪、腰奇以止痫等。此外,临床上多用痛点选穴(阿是穴)治疗各种软组织损伤、风湿疼痛,亦属对症选穴。
(二)配穴方法
配穴就是选择具有协调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穴位加以配伍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常用的配穴方法有:
1.前后配穴法 是以身体前后部位所在腧穴相互配伍使用的方法。如咳嗽、气喘,前取中府、膻中,后取肺俞、定喘。
2.上下配穴法“上”指上肢或腰部以上。“下”指下肢或腰部以下,如牙痛时上取合谷,下取内庭。
3.左右配穴法 经络在人体,呈左右对称分布,既可以左右交叉取穴(左病取右或右病取左),也可以左右对称取穴(左右同取)。如左侧面瘫时取右侧合谷穴,右侧面瘫时取左侧合谷穴;胃痛取双侧梁门、足三里。
4.表里配穴法 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具体方法是某一脏腑、经脉有病,除选取本经腧穴以外,同时配以表里经有关的腧穴。如肝病取肝经的期门、太冲配胆经的阳陵泉、丘墟。
5.远近配穴法 病变局部和远端同时选穴,配伍成方。如头痛,近取(局部)太阳、头维、百会,以疏通局部气血,远端可依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选取相关经脉的穴位,以治其根本。
总之,在临床处方配穴时主次分明,恰到好处地选择一组或几组处方,既有针对病因的主穴,又有对症选择的配穴,穴位的数量不宜多,在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情适当加减,或几组处方轮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