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运行于脉中,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具有阻遏血液溢出的功能,又称“血府”。血必须在脉中正常运行,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如果血在脉中运行受阻,或溢出脉外成为“离经之血”,则不仅失去其正常的营养和滋润生理作用,丧失其生理功能,而且积于体内,久不消散,成为“瘀血”,可成为致病因素。
二、血的生成
其生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2精血互生。
血液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营气和津液都来源于脾胃消化吸收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所以说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所说的“中焦受气”,指脾胃受纳水谷中的精专之气,即营气;“取汁”,即饮食物化生水谷精微;“变化”指气化活动;“变化而赤”,即水谷精微在脾的散精作用下,上输于肺,归之于心,经肺和心的气化作用,贯注于脉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脾胃的运化功能是否强健以及饮食营养的优劣,皆可直接影响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健运,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则血液生化有源而充盈;若脾胃虚弱或饮食营养长期摄入不良,均可导致血液化生乏源,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至于血液的更新与生成过程,中医学则强调要通过营气和肺脉的作用,方能化生为新鲜的血液。
精与血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血能生精,而肾精又是化生血液的重要物质。《侣山堂类辨》说:“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说明肾中所藏之精也是生血的物质基础,肾精化生血液,主要是通过骨髓和肝脏的作用实现的。肾藏精,精生髓,髓充于骨,骨髓为生血之器;肝藏血,肝肾同源,肾精充盈,则滋养于肝,肝有所养,肝血充盛。所以《张氏医通》说:“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血不泻,归精于心,得离火之化而为真血。”肾能藏精生髓,髓则藏于骨内。现代医学认为骨髓是重要的造血器官,此与中医学精血互生理论亦有相通之处。一般来说,肾中精气充盛,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血充盈,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又有“精血同源”之说。
综上所述,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为物质基础,通过脾胃、心肺、肾、肝等脏腑的功能活动来完成的,由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而先天之肾精也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充养,所以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在血液生成的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
三、血的循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布于全身,环周不休。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要。血,属于阴而主静。血液的正常循行,主要依靠气的推动、固摄和温煦功能,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功能密切相关。
1.心 心主血脉,心与脉连接的闭环通路是血液循行的通道,心气的推动、心阳的温煦、心血的充足是保证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其中心气的推动是其根本动力。若心气充沛,推动血行有力,则血液运行正常;反之,心气不足,推动无力,则会出现血行缓慢甚或瘀阻的病理变化。因此,心在血液的循行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
2.肺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推动血行,其对血液运行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肺主一身之气,参与宗气的生成,宗气贯心脉而行气血,能协助心脏推动血液的运行;2肺主宣发肃降,调节全身气机,随着气的升降运动推动血液布散于全身;3肺司呼吸,呼浊吸清,主宰着血液中清浊之气的交换,影响着血液之清浊,进而也影响血液的运行。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