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森满脸的委屈的哀嚎说,他眼珠子一转,突然注意到林明阳手中的苹果,“felix,那是你买的苹果?”
“没有啊!”林明阳摇摇头,“这是克林刚才给我的,他背包里塞了一大堆水果,好像他的外公有一个农场,他从小就是在那里长大的。”
“今天早上我和他说得口水都干了,怎么他没给我一个?”比利-奥尔森情绪突然变得很激动,“这不公平,那家伙肯定是在有意讨好你!”
“用苹果来讨好我?”林明阳把吃剩的果核扔进垃圾桶,“你脑子没毛病吧?”
“说到苹果,felix,你为什么会选择用苹果作为《暮色》的封面?”这个话题的延伸让格林-纳特想起了另外一件事,他记得《暮色》封面图画就是一双修长苍白的双手颗令人垂涎欲滴的红苹果。
“你没有注意到吗,在书的开头我引用了《圣经?旧约》‘创世纪’中第二章第十七节的一句话:‘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它其实代表了贝拉如何分辨善恶,选择是否吃下那颗禁忌的果实比喻了选择跟爱德华在一起或远离他。《暮色》封面上的那个苹果,代表‘创世纪’内善恶树上的禁果。象征贝拉和爱德华之间人类与吸血鬼禁忌的爱恋。”林明阳解释说
“我知道,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然后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园!”一般在格林-纳特和林明阳进行讨论的时候,比利-奥尔森基本上是插不上嘴,这次的发言让他很有成就感。
可惜他的话被林明阳和格林-纳特自动的“过滤”掉了,“我听说迪斯尼准备把《暮色》拍成电影,最近媒体一直在猜测《暮光之城》的第二部小说什么时候可以面世,这个问题我也很好奇!”
“这个问题嘛…”林明阳看了看一旁正在竖耳倾听的比利-奥尔森,“我还是私底下悄悄告诉你吧!”
“可我也想知道!”比利-奥尔森这时候也变成了一个“好奇宝宝”,可其他人都不吃他这一套。
“你知道了,全世界也就知道了!”格林-纳特很鄙视的看了他一眼。
这回比利-奥尔森信誓旦旦的起誓说:“我绝对会保守这个秘密,如果你们不相信,我可以把博客的登陆密码交给你们,这段时间我绝不发表任何的日志,你们可以监督我!”
“您现在可是‘大明星’,经常有记者采访,被记者捧着说了两句好话,我估计你连自己姓什么都能忘掉!”格林-纳特从鼻口里冷冷的哼了一声,毫不留情的讽刺所:“你能管住自己的嘴,那么母猪都可以上树了!”
林明阳却点点头:“让一只改过自新的狐狸来管理鸡笼,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安全的赌注。”
比利-奥尔森用力的点点头,格林-纳特却觉得那句话听着有点耳熟。
“不是我说的,这句话出自我们的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女士!”
“我也看了那个新闻,听说她准备竞选下一届的美国总统?”格林-纳特恍然大悟。
虽然还没有最后宣布参与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但身为纽约州参议员希拉里女士已经宣布,如果自己当选,丈夫克林顿将被安排主管伦理和***投诉。
自己的“漏嘴”被舍友拿来和克林顿的偷情做比较,比利-奥尔森非当没有感到耻辱,反而显得很得意。为了赢回舍友们失去的信任,他很爽快的交出了自己的帐号和密码,并且承诺自己如果在媒体面前泄露消息,就为宿舍刷一整年的马桶。
“好吧,其实《暮光之城》第二部《新月》我早就已经写好了,出版商甚至都已经设计好了封面,这会儿估计已经开始印刷了,小说应该会在《暮色》的电影开拍前正式发行。”
“什么!”这下子比利-奥尔森不干了,“这小说都快要发行了,你还要我保密?”
“我们宁愿想象世上有鬼,也不相信你的那张破嘴!”格林纳特不耐烦的打断了比利-奥尔森的抱怨,他看着林明阳,“快说说,《新月》的封面是什么?”
“是一朵凋零的红白郁金香,它代表了贝拉因为失去爱德华的陪伴,没有了生存目标,经历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期。”
格林-纳特轻轻的叹了口气,“我感觉那将会是一个悲情的故事!”
关于《新月》出版的消息最终还是不胫而走,不过这次的泄密者不是比利-奥尔森,消息是出版商故意放出来吸引眼球的,这种***的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关于《新月》出版的新闻很快占据了娱乐版的头条。
出版商还没有正式公布《新月》的发行日期,网上络站上预定了《新月》。按照《纽约时报》自己的说法,《新月》还没有出版,预售数量就已经登上了畅销书的排行榜。
相比《新月》的高调亮相,引发人们关注的同时,《暮光之城》第一部《暮色》的电影拍摄却迟迟不见动静,虽然迪斯尼在得到《暮光之城》的独家电影版权之后就宣布了影片的拍摄计划,可随后就如石沉大海,没有了下文。
并不是迪斯尼想要刻意的玩低调,他们也想顺势推出《暮色》的电影版,但导演人选迟迟没有确定。对于《暮色》这样一份重量级的改编作品,迪斯尼自然是想要邀请一位重量级的导演来挑起大梁,包括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在内的好莱坞顶尖导演,都收到了意向函。
在这个问题上,迪斯尼公司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他们只看到了《暮色》是一部畅销程度不亚于《哈利-波特》的小说,有《哈利波特》电影改编的成功事例在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暮色》拍出来票房根本就不是问题。在高票房的诱惑下,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原著小说的成功既是电影票房的保证,也是***导演水平发挥,桎梏其才华施展的瓶颈。
在好莱坞有一个颠覆不破的定律,越是投资大的影片,越不能展现导演的风格,但好在票房仍旧大卖。一般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成功模式最常见的搭配是:“一流的导演+二流的演员+三流的剧本”或是“一流的演员+二流的导演+三流的剧本”,编剧长期不受重视,好莱坞商业大片的剧情也一直为人诟病。
《哈利-波特》“一流的剧本+二流的导演、演员”的成功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凭借着原著小说强大的号召力,改编后电影在商业上依旧可以大获成功。但是拍出来的电影,完全就是小说的翻版,在其中看不到任何导演个人风格存在的痕迹。《哈利-波特》的电影捧红了几位小演员,但估计没有几个人会记得影片导演是谁。
接到迪斯尼公司意向函的几位大导演都在考虑同样一个问题,一部无法留下自己风格烙印的电影,即便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对他们自己来说依旧是一种失败。
就像提起《et》,大家立刻会想到斯皮尔伯格,提到《星球大战》,人们总会把它和乔治-卢卡斯联系在一起,而《泰坦尼克号》,没有人会忽略詹姆斯-卡梅隆的名字。如果提起一部电影,人们会习惯性的将导演忽略,那么对于导演来说就是一个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