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接到命令时,这些人可能是灶下烧火的丫头,或者是二门每日闲扯的婆子,也可能是后院里某个貌美的通房。
但是一旦接到了明确地命令,这些人就能够迅速依靠之前联通的消息网,为他而用,专门打探和传递消息。
犹豫了一下,林喻城还是咽下了接下来的话。他心中其实还有一项不小的隐忧,关于三皇子的事,不仅是他们在关注。太子一系的人,只怕也都是在盯着。
那句民谣,还涉及到了太子刘康,不知道太子的母家王家和东宫诸人,会作何反应。
恶人者恶,善人者善,这是人的天性。对于林贵妃和三皇子,太子一系的人只怕本身就没有几分善意的。要是再受谣言所累,难免会另生事端。
而实际上,也确如林喻城所料。东宫里有人分析出那句民谣的含义后,就赶紧呈报给太子知晓。
刘康听后果真怒不可即,在他看来,贵妃的野心已经其心昭昭了。她才有了儿子,就想方设法的惦记自己的太子之位。
虽然林喻乔封为贵妃后,父亲陈良侯没有获得敕封,但是兄长林喻城已经从参政知事升为了承宣布政使。这是大秦朝廷十分重要的官职,工作内容包括承宣政令,管理属官,掌控财赋,可以说,领了承宣布政使后,林喻城已经一只脚迈入内阁。
并且借着改革的影响,林喻城在朝中颇有威望,是大秦多年来年纪最轻的从二品大臣,未来前途仍然不可限量。
而太子的外祖父尽管被封为承恩公,但是并没有实权,王氏之兄也只是四品太仆寺卿。
这样的差距让太子也心中有所忧患,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将来会被三皇子觊觎,所以他在东宫也开始广为招纳人才,培养自己的势力。
东宫有仿制朝廷的署僚,也有不少人愿意为了未来多一份保证而投在东宫门下。
由于缺少有力的筛选,东宫又官僚众多,一时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因此民谣事后,就有门下热心权术想要出头的署僚向太子建议,联合起他们这一系的人,一起率先上书,向贵妃问罪。
与舅父王合庆商量后,太子也就采纳了建议。
第二天,王和庆私下连同私交甚密的同僚,与东宫官员一起上书,请求给贵妃治罪。
那些人网罗的罪名很多,有谄媚君主,祸乱后宫,妄图颠覆社稷,染指太子之位等,个个罪名都听起来响亮。不仅将她在后宫独宠的事扯上,还把吕良娣的死都归结在她身上,还有谶言的事也一同算在她头上。
看着他们上书的奏章,刘恒在朝堂上震怒,直接对着上书的平章知事何岩,把奏章扔了回去。
“贵妃一向贤淑有德,尔等欲加之罪,有何依据。朝堂奏表,本来是为卿等以全家国社稷之意,而后宫之事乃朕家事,此番上奏全是信口开河,抹黑贵妃的昧心之言,最是其心可诛!”
被刘恒怒骂了一顿,朝堂上众人都知道陛下是护着贵妃的了,也没人再敢继续找不痛快。况且,也真的没有明显的指向性证据,证明贵妃确实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