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高空侦察史上,最先应该是热气球,而后是飞机,再是美国人的U-2,最后才是间谍侦察卫星。之所以上间谍卫星,是因为苏联不断的将U-2高空侦察机击落的缘故,现在直接跳过U-2侦察机,直接上间谍侦察卫星,这节奏……
有很多事情都让杨锐明白,不能自作聪明跳过既有历史步骤,不然就会吃亏。最明显的就是自己当下的境地——开国初直接套未来的政策,结果就是被秋瑾联合章太炎等人弄巧成拙的干了一票。这是为什么?事后杨锐想来想去原因就一个:相当于国民党,北洋是相对有节操的统治集团,其头面人物还会谨守若干旧道德旧伦理,后续常凯申可没有像段祺瑞那样因部下擅自开枪而下野吃斋,他仅仅是发誓下半生只喝白开水。
这也就是说,在类似北洋时代、或者加强版北洋时代,会有不少人会谨守最基本的道义立场而全然不顾党派利益,当初不肯对孙汶宣誓效忠的黄兴如此,秋瑾、章太炎、王季同等人更是如此。他们无法接受复兴会蜕变成一个只在口头上为百姓、私底下却肆意操纵民意、独断朝纲的政治党派——他们死之前权力或许能得到有效监督,他们死之后复兴会肯定会演变成独裁性质的僭主政权。因此,以他们操守,转变是必须的,政变顺理成章,其结果要么是自己清洗他们,要么就像现在这样被他们赶下台。
好在复兴会的政治纲领本就宣扬国粹、崇尚先秦商周,现在的结局和当初的纲领并无明显冲突之处,也与当下社会的整体舆论无太多矛盾。若是换成其他政党,这肯定会被指责是落后、是封建、是反革命、反文明。
环境影响气候,气候影响生物,政治如此,科学也同理。而且说实话杨锐对侦察卫星、天文宇宙知识所知甚少,在没有太阳能电池的时代、没有晶体管小型计算机的时代,这侦察卫星能行么?想着这个问题。虽然贝寿同不是专业的科技人员,杨锐也还是说道,“想法很好,可问题是……”他思考了一下。接着道:“就算火箭能把照相机送至近地轨道,那怎么拍照,怎么把照片传下来?无线传真吗?”
早就对此考虑半天的贝寿同马上答道,“先生,我适才已经问过了。在近地轨道,物体是可以掉下来的。既然如此,照相之后胶卷难道不能自动掉下,我们只要算好不掉到他国领土上即可。这就是一个照相机拍照,然后再把胶卷丢下来的事情……”
真是无知者无畏,侦察卫星所做的事情在贝寿同说来就像春天郊游那么简单,举着照相机拍一堆照片,一卷拍完便把胶卷取出然后送到冲印店,等几天去拿照片就是了。
脸上全是否定之色,杨锐指着贝寿同道:“你说的还真是轻松。要从大气层外回收东西是那么简单的吗?还有大气层外围可不是地面。那里白天的温度超过两百,晚上的气温低于两百,要照相的话照相机镜头还要一直对着地面,还要有隔热回收舱方能避免胶卷在回收的过程中被大气摩擦烧成灰烬……”
一口气说多了这么多问题,贝寿同却越听越来劲,他道:“先生,这些都可以解决的啊!我听说直飞火箭发出的温度高达三千度,他们既然能想到办法让火箭承受这样的高温,就能想到办法让回收舱安全返回地面。”
“那你的照片又能干什么?它的分辨率能有多高?”杨锐追问着更为实际的问题,潜意识里。他则开始觉得在大致的技术上,这未必不可行——就是拍照然后扔胶卷而已。
“如果有照相卫星,那我们就能了解俄国在北庭接壤地区布置了多少兵力!”贝寿同说出了侦察卫星的第一个作用,“能了解俄国的兵力我们就能节省一部分军费用于太平洋方向。先生。总参的战时军费安排总表上,对俄虽然未开战,但对它的防御性军费预算就超过五十亿,如果能事先了解俄国的战争意图,不但能在未开战时节省西北方向的军费开支,还能在开战时判明俄军意图。方便对其迎头痛击,最终以战和,这可是最大的作用啊!”
就目前,中华的敌人只在西北和东南,俄国和美国。两线作战虽不会像国土面积狭小的德国那样窘迫,但在军费开支上还是很困难的。总参的安排中,战时每年用于战车和装甲车的军费是六亿,以平均单价六万(战车单价八万,装甲车两万)算,即为每年一万辆,数量虽多,但真要是两国开战,对于全是老式战车的陆军来说,这个数量绝对不够。
战车装甲车六亿,卡车也是六亿,三千每辆,每年二十万辆;火炮预算三亿,大小平均单价三万,每年一万辆;再就是枪械,现有的老式枪械需要全部更换,而新枪械…,半自动步枪单价一百二十四、冲锋枪六十四、轻机枪一千二、通用机枪两千一、迫击炮一千到二千五……。林林总总,每年轻武器预算为十五亿,生产的枪械可武装一百万部队。
有新枪械就必须有新弹药,总参匡算战时每年的弹药费为三十亿,其中二十五亿用于生产陆军及空军弹药,但陆军每年仅能生产四十亿发子弹和两千五百万发炮弹。
虽然花了这么多钱,但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预估,认为只有在太平洋海战逐渐失利的情况下俄国才会入北庭、蒙古和外东北地区。以太平洋海战需三年才渐渐失利预估,三年后陆军有两万两千辆新型战车、两万到四万门火炮、四十五万辆卡车,以及三百万支新式枪械和一百万旧式枪械(加上日本),还有一百二十亿发子弹和七千五百万发炮弹。如此可编成十个新式装甲师、一百五十个大编制陆军师,作为开战初的军力。
因为欧战后一直忽略军队建设、一心发展经济,这就使得军队武器更换严重滞后,总参计划的战时陆军武器生产已是将陆军换装压到最后,但即便这样,总参仍有不少参谋希望将每年计划用于陆军的七十六点四亿(军械三十亿、弹药二十亿、军饷十点四亿、伙食十六亿、衣被医药六亿、人员培训三亿、油料一亿)压缩一部分下来。
现在总参的陆军军费编制表中,明显就省去了军饷、伙食、衣被医药三项,而且弹药预算根本不足——子弹是按千发计价。炮弹却按单发计价。子弹四十亿发只需两亿元,炮弹即便是75mm,两千五百万发也是十亿,况且因为欧洲影响。火炮不但大规模自行化口径还朝100mm以上走。总后认为如果中苏全美交战,每年最少需一亿发炮弹(大小口径平均每年需五十亿元,高射炮弹除外),战前每年生产两千五百万发炮弹,屯三年也就勉强够头一年打的——这等于是说。对美战争期间,总后只生产武器、培训陆军所需的技术军士,实际生产出来的几百万支枪械以及战车、汽车、火炮大部分将堆在仓库里,并不列装。
不过换个角度考虑,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经济实力摆在这,每年最多三百亿军费,减去空军以及海军航空兵的一百亿(六十亿用于生产飞机,每年四万架,平均单价十五万;三十三亿用于人员培训,每名飞行员十五万。每年培训两万人,另三亿培训地勤及技术军士;最后七亿用以雷达购买以及建造机场),造船的四十亿、军饷衣食的三十亿、油料的十亿、弹药培训的十亿、海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