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盲目的振兴实业,会弄出一大堆干涉政府的财阀外,再就是大部分的工厂都会聚集于沿海城市。特别是沪上。这从军事上来说是极其危险的,现在武昌、汉口还有汉阳合并为武汉,最终成为直辖市。就是考虑到军事战略的安全。
除了军事,再有就是物流成本。以马鞍山铁厂为例,他的钢铁原本没人上门求购。客户都跑到沪上去了,那里才是钢铁大市场,结果便是四川的客户买钢铁过马鞍山铁厂不入,在沪上买了钢铁后再把从马鞍山拉到沪上的钢沿着长江拉回四川。其他不说,运费、装卸费就每吨最少就多了一两五钱。
一味的振兴实业,只会形成财阀干政,而财阀干政又会造成极为严重贫富不均,这就会使国家不稳定;而全国产业布局不平衡,则会使东部的人越来越富,西部的人越来越穷,弄得最后,又会有李自成高迎祥之类的人揭竿而起。明末的时候不就是这样么,东林党那些道德君子一上台就要崇祯皇帝免除江南一带的商税,让陕西边军饿着肚子……”
“竟成兄,我记得以前你有一次讲话是说,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我们要先选择效率……”宋教仁打断道:“我不知道我有没有记错,但是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此。现在欧战大战正炽,可洋人最终还是要回来的,不尽快发展实业,那等洋人东顾,洋货重来,那可就……”
宋教仁居然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了,杨锐苦笑道:“我之前是说过这话的,但那个时候所考虑的工业化路径和现在不同。以我看,真要振兴实业,有三条路径,以前我认为我们可以走第二条,但后来发现不行,只得改到第三条。”
“请竟成兄细说。”宋教仁道,他也想过振兴实业的办法,但分不出路径。
“先说第二条吧,其实也就是日本现在所走的这条路,我称之为外贸模式。”杨锐道:“日本人能发家,靠的是什么,最开始是生丝,而后呢,甲午年抢了我们两亿三千万两,再在日俄的时候借款筹款十多亿两,这工业才有现在之规模。
他的做法,无非是先把土地从各地领主手里买下来,再均分给农民。然后呢,高征税,高盘剥,收来的钱拿去贷给财阀们买机器建工厂,这些工厂不是为了日本人自己建的,而是给外国人建的,他的生丝是出口的,他的棉纱也是出口的。他有两个大市场,一是美国,再是中国。对美国,打不过,所以就卖美国没有的生丝;对中国,打得过,所以卖的是我们自己也有的棉纱。
生丝棉纱越卖越多,日本就越来越富,工厂规模就越来越大,可这么做是有代价的,第一就是要使劲盘剥农民,不把他们弄成一无所有绝不罢休。只有这样,才有钱拿去贷给财阀建工厂,也只有这样,工厂里的工人工资才会越来越低;
这样做的第二个代价,那就是打不起战,为何日本人这么快就和谈了,就是两国一开战,工厂就停转,工人全部失业,打胜了还有赔款,可打败了那就要全国大乱。我们现在愿意开放市场,愿意保证其在东北的利益,那台湾丢了也就丢了,相比而言。还是东北和整个中国的市场和原料更重要;
再有就是抗不了风险,这和战争是同理。假使哪一天美国经济疲软,你说这生丝卖给谁?这就不是工厂停转、工人失业的问题。而是农民彻底破产的问题,生丝的关键在桑树,桑树不是棉花,不是今年种了明年就可以不种的。政府盘剥的那么厉害,年年只够吃饭而无积蓄,一旦哪天美国经济疲软,结果就是农民第一年强忍,第二年借钱,第三年砍树上吊。到这个时候。那就迟了。
之前我以为我们也能走这条路,但想来想起,还是不行。日本太小,中国太大,要是中国工人所占人口的比例和日本一样了,那所有列强都要封锁反对了。到时候各国对我们的入口关税加到百分之两百,那工厂建了还有什么意思,不都等着倒闭吗?
只有洋人没有的产业,比如柴油机、无线电、合成氨、铝合金、飞机、钢化玻璃、保险丝、白炽灯、电动机、空调、冰箱、收音机。我们才能顺利出口。因为这些是我们有优势的,但是这些东西能有多久的优势还很难说,等洋人破解了其中的机密,那最终他们就会以势压人。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市场,并且会利用外交手段把我们挤出其他国家的市场。到最后能剩下的,只能是保险丝、铝合金这种市场狭小的东西。或是像草编一样,是洋人早就不做的产业。这就是没有殖民地、没有海军的苦衷。”
杨锐说道这里忽然想到了日本。优势产业最终会变的毫无优势,能保住他的办法是有两个。一是和洋人合伙,比如通化柴油机厂战后就打算让美孚石油入股,以洛克菲勒的势力在全世界推动柴油机销售;再就和日本人合伙。狗日的虽然没有殖民地,但有一支欧战后世界第三规模的海军,南美那些国家要是敢拒绝中国货,是能拿去声色俱厉吓吓人的。
杨锐想着怎么保住这些优势产业,听罢他话语的宋教仁点头道,“竟成说的是正理,日本国势虽然强盛,但百姓却很穷,东京的工资还不如沪上一半。不过这既是第二条路,我再请教第一条和第三条。”
“第一和第三都是一样的,市场在内不在外。”杨锐道。“第一条是慢速,第三条是极速。何为极速?就是把田地均完之后,再把耕地全部收归国有,成立大农场,农民全部变成农工,产出的粮食除了口粮全部调走,这些粮食拿去国外换机器,换来机器建工厂。
既然都变成农工了,那就用不着生丝、水果糖、花棉布、香皂、玩具什么的了。这些工厂只生产一种衣服,一种鞋、一种布、一种自行车,除了这些生活必备品,能生产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生产用品,比如大农场里可以用拖拉机,那就大造拖拉机,比如修铁路要钢铁,那就大炼钢轨;也不要什么市场买卖了,全国的商品由政府定价,全按计划分配……”
“这也不错啊!”杨度趁着杨锐喝茶时说道,他是国家至上主义者,对极速模式欢迎的很。
“看上去是不错,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总是会有代价的。”杨锐道:“农工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不必多说,但造出来的东西会是什么?之前我说国有公司能办好,是因为国有公司也是公司,他和私营公司只有股东性质不同,市场竞争是一样的,生产的东西如果不好或者东西太贵,还是没人要。
计划分配则不同。这是分给你的,你要也要,不要也得要,没有竞争,只有行政命令。既然都没有竞争了,那就没有创新,现在做出来的东西不说能不能用,可十年、二十年后,那就要比那些不断在市场上竞争的东西差一大截,这不单是产品差,连机器、技术都要更差。最后怎么办?只能再花钱去买机器、引进技术,把工厂翻新一遍;又再过二十年,又要再从外面买机器买技术,就这么没完没了。所有工厂还都要靠国家养着,一旦那天断奶,那全会倒闭。”
“难道就不能不按照计划分配?”杨度听了半天,忽然觉得是因为计划分配存在弊端,就想不要计划分配。
“你不计划分配,你东西卖给谁?谁又能买得起?”杨锐反问。“这种办法其实就是让大家不要花钱去喝花酒,除了吃饭以外,任何消费都禁止,剩下的钱全买拖拉机、抽水机;而且工厂能造一千台,那就分配一千台,不管是不够还是多余,反正他就生产那么多;设计什么那就生产什么,不管你要还是不要,反正他就这么造。这种工厂只能着,一旦停转,机器会生锈、技术会生疏,之前花的那些钱等于白花了。
我感觉,这条路只能是面临战争才走。开国那两年,我们不是这样干的么,花钱买车床、买机器,建了比原来多几倍、十几倍的军工厂、钢铁厂、造船厂、化工厂。如果欧洲不开战,那我们就亏大了,如果日本人也不开战,那我们亏的更大,二十年后产品更新换代,这些机器绝大多数都会报废。
所以想来想去,只能走振兴农业的路子,或者说走富裕百姓的路子,百姓有钱了,那什么工厂都有,什么东西都能买得起,百姓没钱,出口出不了,造出来的东西只能堆着。而要让百姓有钱,那就要土地改革,死一亿四千万佃户,就不如死三百万地主。当然,这话极端,但意思这个意思,国家的强盛,总是有人要付出代价的,日本选择的是农民,我们选择的是地主。”
“竟成,话是这么说,可这一户平均下来就十五、二十亩不到的地,靠种地富裕那得有多难啊?”宋教仁摇头。他明白这就是杨锐所说的先农后工之路,他虽是书香门第出身,却也知道田里要多收三五斗有多难,这条路虽好,但在他看来不现实。
“这个并不难解决。”杨锐自信于自己的优势,道:“全国耕地十二亿亩,但还能挖掘的潜力很多,关外、西域、云南、四川等省都还有地可开。粗略统计下来全国大概有十六亿亩耕地。除去不务农的人口,每人能分到四亩,一户平均为二十亩。
耕地面积增加外,水利、灌溉、特别是良种、农药、化肥的使用将大大增加产量。农部已经立下了军令状,全国平均亩产每年要增加八公斤,十五年累计要增加一百二十公斤;这只是农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其他副业也将科学化改善,以增加农民收入。
二十亩地,平均亩产二百三十多公斤,每户能收八十二石粮食,粮价再低价钱也有一两,这就是八十二两的年收入。除去农民自己的口粮,剩下的钱都可以购买各种工业品。工厂将越来越多,整个工业体系会越来越大,国家将越来越富。
英国、法国不算,他们殖民地多,和日本走的是同一条路;德国,他虽然没有从殖民地获得太多收益,但他的产品是有技术优势的,也走的是日本那条路;只有美国、走的是先农后工之路,中国和美国基础相似,但人口却多了三亿三千万,所以政府要开征人丁税,以防止人口增长,分摊财富。”
“可人口少了,那岂不是人工要高?”杨度问道。
“人工高了才会多用机器,工业机械业最为重要。”杨锐解释道:“美国的人工也很高,可他做出来的工业品依然有价格优势,这其中虽有矿产优势,但科技水平、管理水平不能忽略。人多就走低成本路线,人少就走高科技路线,在这方面,只要不封锁,我们只会比别人更好而不是更差。”
每年增加八公斤、十五年增加一百二十公斤。宋教仁一直在想着这个,这是要产量翻倍啊。他待杨锐说完,很郑重的道:“竟成,陶焕卿他真能做到每年增产八公斤?!”
“能!”杨锐笑道:“八公斤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