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某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某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度过了自己步人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某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人们夸奖李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大事不违,小事灵活处理。很自然地,李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三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两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张某和李某两人的态度和方法导致两人的不同命运。虽然,我们会在内心钦佩张某那种高洁的人格,但又不能不看到:他的确一事无成,不但自己的一腔抱负无法施展,而且也无法给他的乡亲们带来一丁点儿好处,只能固守着他的清高孤傲而一无所成;李某为了不“折”而“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这使得他既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又为乡亲们办了实事,所以在现实中,李某的这种为办大事宁弯不折的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而张某的那种心高气傲的书生气则是办不成事的。
2。低头换取同情
——对领导有所求的说话技巧
世界上所有的人差不多都具有同情弱小和怜恤难者的仁慈感情,找领导办事能否获得应允,有时恰恰是这种同情心在起作用。所以,不管你平常多么硬直自傲,这时候必须低下头来说软话,摆出一副可怜相才行。
通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轻易去找上级办事儿的,上级盛气凌人的“架子”和目光一般下属那里是不会被愉快接受的。一般而言,下属不到万般无奈和迫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随便提出一件事让上级烦心的。所以,对一个人情世故相对成熟的下属来说,不经过“三思”,只靠脑瓜儿忽地一热乎便去找上级办某件事的人可谓寥寥无几。按照一般社会经验归纳起来,有如下一些事情是下属们经常要找上级出面办理和帮助解决的诱因:
一是与工作有关的利益。这些利益包括调岗、晋升、涨工资、分房子;调停与同事之间的矛盾,平息一些不利于自己发展的言论或舆论。这一类事能否办到,关键在于你在上级心目中的位置如何,位置高了,他会把利益的平衡点放在你身上;位置若是低了,则必须借助外在的或间接的力量起作用方能把事儿办成,否则便只能充当各种利益的旁观者了。
二是与社会生活有关的利益,包括借贷、买卖、调节各类纠纷。参与婚丧嫁娶等各类红白喜事的协调,对各类被侮辱被损害者的法律公断以及某些同学同乡同事朋友等托办的事宜等。办这类事儿,上级一般未必直接出面和直接行使权力,他们的间接活动有时却是非常有效的。
三是与家庭关系有关的利益,包括夫妻关系、儿女关系、亲戚关系。这些关系所涉及的利益有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受到了伤害而自己又无力自我成全,于是责无旁贷,只好间接地承揽过来找某位上级说情,恳望他能出面干预或施加影响。如为子女找工作,帮助妻子调动工作,帮助某位亲属安置工作等。
正是因为有以上这些利益关系,你才有可能经常要找上级办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几乎都可以涵盖在“困难”二字之下,如经济困难、思想困难、情感困难、地位困难等,找上级办事儿,说穿了无非是托他们帮助解决这些“困难”。即言困难就有一些不堪负重的苦衷,要想把事情办成,最好的方法就是如何把这些苦衷通情达理、不卑不亢地吐出来,切人肌肤地诱使上级产生同情心,从而帮助你把恳求办的事情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