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才能做不会说话办不成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办事不顺、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究根溯源,很多时候是因为说话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同样一件事情,换一个人、换一种说话方式,结果就大不一样。但是遗憾的是,仍有很多人不把“说话”当回事,尽管他知道自己在说话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却看不到这些缺陷给自己的生活、事业带来的巨大危害而听之任之,这样下去,吃亏的还是自己。
1。好多事情是说成的
——说话是一种上天入地的大学问
说话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办事的成败。在你处于不利局面的时候更是成也说话,败也说话。在春秋战圈时代。出现了能说会道的诸子百家。其中苏秦、张仪之流就是著名的游说家:苏秦动用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了燕赵韩魏齐楚六国,使六国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于是就有了“六国合一”之说。后来张仪帮助秦国游说了六国,拆散了六国合纵的关系,帮助秦国吞并了六国。又有《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舌战群儒,威名天下,真乃“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也。当时他们所面临的情况十分艰难——对手个个不好对付,硬是靠会说话的本事得到一个一般人眼中不可能得到的结果。在国外,言语的重要性也早已被人们所广泛认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演说雄辩之风就非常盛行。美国人将“舌头”、原子弹和金钱并称为生存和竞争的三大战略武器,可见言语的作用非同小可。既然说话于治国安邦都尚且如此重要,那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就更不容小觑了。
说话对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作为信息的第一载体,其力量是无穷的。在社交场合,语言是最简便、快捷、廉价的传递信息手段。一个说话得体、有礼貌的人总是受欢迎的。相反,一个说话张狂无礼者总是受人鄙视的。其次,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对说话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速发展的社会尤其讲究速度和效率,于是要求人们彼此应充分节约时间,简明扼要,能一分钟讲完的话,就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同时高效率的要求也迫使说话者要说得有条理,这也是社交活动所必需的。第三,信息社会的要求,说话者还应学会“人机对话”,以适应高科技带来的各行各业的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日本和美国,已有口语自动识别机,用来预订火车票等。文字的机器翻译若干年后将发展成为口语的机器翻译,语言打字机的使用,将使人类的双手获得第二次解放。这些人工智能的发展,迫切要求人们不仅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更要求人们应讲究如何说话。说白话不说半文不白的话,说明白的话不说似通非通的话,说准确的话不说含糊不清的话。
不重视说话的“井底之蛙”已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迫使人们突出重围,走出家园,去广交朋友,去认真说话,通过说话去创造效益、架设桥梁、增进友谊、创造理想的明天。讲究说话可谓是人人所需也是人人必须,谁把说话当小事,谁就必将在交际中处处碰壁。
2。天天说话不一定就会说话
——会讲技巧才叫会说话
有的人说起话来娓娓动听,让人浑身舒服,忍不住会同意他的说法;有的人说起话来像是一柄利刃,令人感觉浑身不自在;有的人说起话来,一开口就使人感到讨厌。所以,说话获得的效果,也正像面貌的各个不同一样。
我们天天在说话,并不见得我们是会说话的。我们说了一辈子的话,我们说的话是不是每一句都能使人家心服?我们与人辩论是不是自己能够完全获得胜利?“三寸不烂之舌”这种赞词,完全是对于会说话的人的称赞。然而,我们的说话,是很难句句如此的。
虽然我们并不想去做辩士和说客,我们也并不需要犀利的舌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人的一生的交际不外乎言语和动作,我们不能终身不说话,一切的人情世故,一大半体现在说话当中。
我们的话说得好,小则可以让人欢乐,大则可以办成大事;我们的话说得不好,小则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