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武举殿试,为了保护皇帝的安全,各项比试都在相当远的地方。皇帝带着众人站在阁中远观,等到每一项比试结束,自然会有官员将成绩报上,而那些比试的武进士在场地上基本上是看不清楚皇帝的。
看不到墨濂,贾环也将各种心思收了起来,沉下心来,只因对面前的比试。他只要一想到墨濂在看着自己的表现,就拼尽全身力气试图表现得更加完美。
墨濂此时也确实在注意着贾环的一举一动。因为身形的原因,在一群武进士中贾环显得尤为突兀。墨濂很容易就能捕捉到贾环的动作。说实话,除了之前在猎场的那一次,和从江南回京时逃命的时候,他还从来没有见过贾环动武。而之前的两次又是因为危在旦夕,自己也身处在战斗当中,太过仓促。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这还是他第一次旁观贾环的武艺,这种感觉很奇妙。
正如贾环从来没有见过身为九五之尊的墨濂一样,墨濂也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贾环——自信且强大。此时贾环正在比试骑射,他拉满弓,习惯性地紧抿着红唇,面色如玉却绷得很紧,整个人就像是出鞘的宝剑,英武肃杀。
“还真是勾人。”墨濂不自觉地眯了眯眼,心道。
周围的武将看着皇帝观看的如此认真心里也高兴,毕竟向来被文臣瞧不起的武将们能够看到皇帝重视的曙光实在是不容易。
“今年武举的水平很不错。”墨濂也不好看贾环太过明显,于是点评道。
武将们虽然直爽,但都是在官场混迹多年的,特别是他们这样还能和皇帝近身接触的宠臣,哪个不是在君臣相处之道上有些心得。于是一个个都顶着无比忠厚的脸,连连附和道:“正是托圣上的洪福。”
墨濂心情很好,也不追究他们这话的真假,面色柔和,不再言语。
上午的项目只是基本的骑射刀石,贾环在这几项的表现都算是抢眼,自然也引起了几位武将的注意。
“这孩子年纪小倒是本事不错。”说话的是以寡言著称的兵部尚书,是当朝有名的儒将。他虽然也是武将出身,但文采丝毫不逊于翰林院的诸位,故也带着些文人的清高。能入得他眼的人还真不多,贾环这算是走了运了。
“听说才十一岁,”接话的是与荣国府贾赦有一些交情的一个武将,“是荣国府二房的庶子。这荣国府能有这样的子孙,也算是荣国公他老人家后继有人了。”
荣国府虽然现在败落了,但是荣国公和宁国公二人的骁勇善战在武将中还是有些声望的,众人看到贾环年纪虽小,但功夫毫不含糊,且在皇帝面前毫不怯场,也不由得连连感慨“颇有先祖作风”。
墨濂听得高兴,便也没有插嘴。这些人精似的将领们见皇帝没有阻止,再联系如今的皇帝墨濂登基前还被贾家的这个孩子救过,心知贾环已经入得皇帝青眼了,恐怕前途不可限量,便更加不遗余力却又不着痕迹地夸奖贾环。
墨濂哪里听不出来,见他们说得不像话了,才开口道:“不过是个孩子,且看下午的策论吧。”众人便也识相地转移了话题。
全天的殿试结束后,成绩并不是当日出来。所有的武进士需要回去,等候第二天的升殿传胪。
也许是白日里消耗的精神太多,贾环回府后一沾上枕头就睡着了。等次日一大早起来的时候,神采奕奕。如今的他已然是武进士的身份了,再和墨濂攀攀交情,分配到容易拿军功的地方应该不成问题。所以对于今日的名次,贾环倒也不担心。
等到一百名武进士在太和殿的大殿中齐聚的时候,正是辰时,传胪大典也正式开始。
百人静静地站在大殿中央,等着皇帝宣布一甲和二甲的名单。至于三甲的名单,则由礼部官员宣读。此时的大殿寂静无声,气氛不是一般的紧张。墨濂在御座之上将众人的动作尽收眼底。有人微微握紧手掌,有人攒着衣袖,各种因为紧张而产生的小动作层出不穷。而整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