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人的怀念,不一定要放在嘴上,也不一定要放在行动上,只要放在心中就好。
司马懿与父亲司马防的感情极好,他们的父子关系很复杂,既是父子,又是朋友。司马懿早慧,这是许多大族子弟的共同特点。十岁以前,父亲是个严父,可十岁以后,父亲便从一个严父变成了慈父和朋友的综合体。
别人家孩子犯了错,不是挨揍就是受罚,可父亲不会。司马懿这个人聪明,闲不住,调皮捣蛋的没少惹祸。十岁之前人小,闯不了什么了不起的祸端,可十岁之后,随着心眼儿增多,阅历增长,胆子变大,便常常闯一些非常不靠谱的大祸,比如,十五岁那年差点祸害了一个大家族的嫡亲闺女。那就已经不是他自己能处理得了的事了,父亲就以司马家家主的身份,拉下面子给人赔不是。即便是闯了这样的大祸,害得父亲丢了脸面,可父亲一点怨言都没有,也从来没有打骂过自己。他做的最多的事,就是给自己擦屁股,然后像老朋友一般拉着自己坐在门前的台阶上,耐心地解释自己错在哪里。那时候,他是个慈父。
父亲很重视自己的意见,家里发生了什么事,甚至官场上发生了什么事,他都会说给自己听。自己也会给出自己的意见,如果意见好,父亲不吝夸奖,如果意见不好,他便会耐心解释为何不好。虽然自己年龄小,可是父亲不拒绝商量,也不拒绝辩论,有时候自己辩论赢了,父亲脸上挂不住,可他不会老羞成怒摆父亲的架子,他会肯定自己。什么事都可以跟父亲坦言,即使错了也不要紧,父亲会尽心尽力的帮助自己。那时候,他感觉父亲就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
都说君子抱孙不抱子,父亲也没有抱过自己,可从十岁以后,他就知道他们父子关系与别人家的父子关系不一样。这种不一样,让他感觉很幸运。父亲有八个儿子,有这种待遇的,只有自己,他不明白为什么,兄长和弟弟们也不明白。
可是现在,父亲没了,被人杀了,身首异处。
司马懿在父亲死的第二天赶了归来,古老相传,人在死去的十二个时辰里还会有感觉,那时候任何轻微的触碰都会引起死者极大的痛苦,所以他正好赶上整理父亲仪表的工作。
父亲一生注重仪表,讲究风度,不能让他以这样的模样见祖宗。于是,司马懿亲自动手,将父亲身上的所有血迹擦拭的一点不剩,帮父亲换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又用一根缝衣针将父亲的身体和脑袋缝合起来。他缝合的很仔细,以至于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父亲勃颈处有一道细细地剑痕。
父亲脸上还带着那种癫狂的笑容,司马懿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有将父亲的双眼闭上,将父亲的嘴巴合上。试了几种办法没有成功,他找来女子用的水粉和胭脂,将父亲因为失血而显得苍白的脸色涂抹成正常的颜色。他想,就让父亲以这种大笑的面孔见祖宗,虽然不太正常,可是,人这一辈子活到最后,能笑着死也是一种福分。
整个过程中,司马懿没有落泪,其实直到父亲匆匆下葬,他都没有落泪。父亲略显癫狂的笑容,让他明白了很多东西,父亲死得其所,父亲的死为司马氏赢得了一飞冲天的机遇。
大哥在曹孟德身边不能回来,三弟对自己在父亲的葬礼上没有落泪的事异常生气,因为自己不为父亲报仇的事甚至要与自己绝交,呵呵,傻傻的三弟呀,你怎能理解我的心情?你以为父亲会喜欢见到我哭吗?错了,不没想让我哭,我也没有时间哭,要办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司马懿很清楚,不用查,有能力有动机杀父亲的人一定是吕家人。可是,报仇?仇是一定要报的,可是君子报仇十年未晚,现在最要紧的不是报仇。
司马懿变了,从父亲死后,司马氏二公子司马懿变得极少会笑,即使笑了,也是很矜持的笑,很诡异的笑。他的眉头总是紧缩,他的目光也变得阴鸷。司马家的家丁仆人以前很喜欢这个和蔼的二公子,可是从此之后,他们都怕他,见到他都会绕开。
司马懿不在乎,他很忙,别人怎么想他控制不住,对他不能控制的事,他不会花费任何精力去想着改变。
不几天的功夫,司马懿便以雷霆之势扫平家族内的不和谐声音,将闹得最欢的三弟关了起来,然后他在父亲的坟前搭了个草棚,忠实地履行起守孝三年的义务,就像给曹操的信中所写的一般。
家丁仆人送饭的时候,只见到司马懿每日身穿孝衣在草棚子里静静地看书,可是很少人知道,这个草棚在以后不短的时间内,一直是司马家真正的权力中心。
赵达的意见很好,趁着曹操建立司隶校尉校事的时机,将家里的人手安插进去,架空卢洪乃至郭嘉,很好的主意。嗯,左文这个人就不错,他可以负责这件事。有家族的暗中支持,他要上位不难。
家族外围的哪些势力因为父亲的死,变得很不安稳,这件事需要好好处理。司马家没了父亲,未必就会没落,司马家能捧起你们,就能踩扁你们,对于这些人,该杀的杀,该消失的消失,这件事让邓师去,他有那份实力。
司马懿将目光从书本上移开,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看向远方的山水。老师走了,在司马懿赶到老师隐居的茅庐之前便走了。据那个为老师煮饭的仆妇说,老师收到了一封信,之后便走了。老师不知道,那个仆妇其实是他的人,因为给了她儿子一份家丁的工作,给她女儿找了个还算过得去的婆家,她便成了自己人。仆妇说,老师无意间透露,他要去徐州旺山书院,他要查清一件事,答案只有找写信的郑玄。走之前,老师嘴里一直念叨着田凡。
司马懿很疑惑,老师发誓永远不出山,为什么一封信就让他破了誓言?书信中到底说了些什么?听仆妇的话,这件事与田凡有关,田凡又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司马懿不知道,郑玄把胡昭拐走凭得只是那封信,而不是书信的内容。那封信是用田家所产的纸张印刷出来的,抬头是郑玄手写的几个字,“孔明吾弟”,余下的便是印刷出的内容,最后是郑玄的落款。信里什么都没说,准确的说,书信的内容只不过是随便印刷了《论语》中的几行字。
子曰:学而时习之……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
胡昭是个聪明人,一见便知道这些字和这张纸的非同凡响,于是他走了,走的义无反顾。可是他不知道,这样的信有很多,内容完全一样,寄给了许多像他一样因乱世而隐居的人物。用不了多长时间,许多与胡昭一样的人便会聚集到徐州,因为他们都会明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重大意义。
司马懿摇摇头,不再想这件事,老师走的潇洒,必然是有原因的,那就让他走。该走的留不住,就算刀斧相加,老师还是会走,既然如此,就不要破坏这点美好的香火情了。
这时,邓展和左文相携而来……
徐州,田府别院,书房。
田凡的父亲田亮将一封信递给于吉,这封信他收到好几天了,可一直拿不定主意,所以便想征求一下于吉的意见。
于吉看完了信,捋须笑笑,道:“元君,这是好事呀!蕙儿的身世既然已经确定,伯光也有了决断,我们尊重他的意见便是了,你犹豫什么?”
田老爷子忍不住瞪了他一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