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自己的心愿未能达到。他愤怒极了。他不甘心就这样败在黄帝手下。突然,他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向着天空乱劈乱舞,继续和眼前看不见的敌人拼死搏斗起来。
这种景象是多么壮观啊!失去头的,赤裸着他的上身,似是把他的两乳当作眼,把他的肚脐当作口,他的身躯就是他的头颅。那两乳的“眼”似在喷射出愤怒的火焰,那圆圆的脐上,似在发出仇恨的咒骂,那身躯的头颅如山一样坚实稳固,那两手拿着的斧和盾,挥舞得是那样的有力。
看着无头还在愤怒地挥舞盾斧,黄帝心里一阵颤栗,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他不敢再对下毒手,悄悄地溜回天庭去。
那断头的,至今还在常羊山的附近,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呢。
几千年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赞颂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赞扬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
[编辑本段]「历史资料」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戴,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原本是华夏族无名神祗,被断首後才被称作“形天”。在《山海经》的原本记戴,称作“形天”,而“”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千年以来,文人们皆争辩陶渊明用“”或“形夭”,北宋时曾紘表示“形夭无千岁”才是正确,但南宋时的周必大则提出反驳,认为“形夭无千岁”用在诗词上逻辑不通,故“舞干戚”才是正确。然而到了清代,陶澍则倾向曾紘之说,到了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鲁迅及郭沫若认为“形夭”及“形天”则达不到此意,故用“”。
据《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形天,即,是神话传说中一个没有头的神。形,通“刑”,割,杀之意。天是颠顶之意,指人的头。就是砍断头。所以此神原本无名,在被断首之后才有了神的名称。
[编辑本段]「引申意义」
到了后世,成为勇猛将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战斗之神。几千年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赞颂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赞扬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清曾引用此句激励龙文章等川军团的士兵,表示要奋勇抵抗日本。
在当代诗歌史中,著名的圆明园四才子之一也以此为笔名。,1964年11月7日生于北京,原名唐伯志,曾用笔名邢天。著有诗集《隐痛》,《魔山理论:股市稳定获利原理》。80年代初的一句打倒北岛的口号,宣告了第3代诗歌运动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