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退缩
当总后勤部提供的物资清单明显的高于刘禹的预期之后,刘禹也意识到谭延闿这么做背后的用意了,他知道自己在西伯利亚占领区的所作所为不可能瞒得住总统,他也做好了再次被总统训斥的心理准备,不过谭延闿此举还是让他感到欣慰。为此刘禹在冷静下来之后向总政治部提出派出足够的干部来西伯利亚协助工作,委托前来的干部成立“占领区军管部”专门来处理集中营事务,在他看来集中营也许是他一时怒火所致,但细细想来这样对占领区的治理有着极大的帮助,将占领区的居民集中到一起短时间内是会导致物资供应紧张,但是可以集中管理使那些顽抗的俄国武装失去生存基础,况且集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可以加快国防工程的建设速度。
在西伯利亚最不愁的便是土地,本来蒙古给刘禹的感受便是地广人稀,但是放在西伯利亚这种感受就更加强烈了。西伯利亚集团军根据占领区的地形特点开始了浩大的工程建设,其中以阿钦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为工程的重点,修建了大量的永久军事工程,为了加强防守能力,阿钦斯克等城镇都部署了十二寸口径的重炮,并且还有中国陆军最新服役使用的三百二十毫米重型迫击炮,至于常规的火炮数量明显超过一般部队的编制。
现在的西伯利亚占领区犹如一个大工地,几十万人抓紧时间修筑铁路和建筑物,而连通占领区和中国腹地的铁路则是没日没夜的运送人员和各种物资——因为占领区根本无法提什么工业,就算以前有一些也毁于战火。在占领区发展钢铁厂是不现实的,不过各种国防工事对水泥有着巨大的需求,在战争还没有开打的时候,水泥生产设备就已经到了蒙古的库伦随时准备待命了。
虽然工程量巨大,但是中国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已经尽可能的考虑到所遇到的问题,再加上战争持续的时间比预期的要短得多,这就给工程的施工时间争取了更多的缓冲。将战俘和占领区的居民也投入到国防工事的修建当中来,这也无疑加快的施工进度并且还恶化了残余俄军破坏的生存环境,预计在西伯利亚冬季到来之前完成基础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
俄国苏维埃政府最终会平定所有的叛乱,当然这是在外部环境相对比较平和的基础上,俄国内部此时频繁发生的叛乱在经过数月发展之后固然会受到中央政权的镇压,但是政权初立哪有这么容易平息叛乱的?就算当年谭延闿推翻满清政权,算算自他执掌北洋以来就不断的派出兵力扫荡土匪山贼,一直到海参崴战役之前才算是基本上肃清各地比较有名的大土匪头子,而小股匪盗更是持续了数年才在经济和军事的双重作用下销声匿迹。
谭延闿不打算给俄国的叛乱势力很有力的支持,以免援助的武器和粮食等物资落到平叛的俄国苏维埃政府军手中——不要说在俄国,就是放眼全世界武器和粮食都是最昂贵的战略物资,四年的世界大战使得武器和粮食极度紧缺,尤其是人口数量因为战争因素而使得粮食生产极受影响,粮食的价格攀升速度非常快。俄国因为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陆军,这么多的青壮年人口都投入到战争中,可想而知俄国的工农业生产因为战争受到了多么大的影响,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国最急缺的首推是粮食,再次便是武器。
从1918年年初开始,中国便与爪哇共和国和日本政府达成协议,收购爪哇共和国和日本军队中的旧式步枪等陆军装备,两国政府可以接受中国政府的相关交易款项,同时也可以选择折价换取自己满意的中国陆军制式装备。爪哇共和国可以说是中国政府一手扶植的政权,加之自然经济发达,南洋华人在军事方面的投资向来不会吝啬——爪哇共和国决定将会引入所有中华共和国政府陆海军军事装备,这就包括了淘汰几乎所有的陆军装备,并且从中国订购了一艘东云级战列舰在内的三艘大型主力战舰。
相对于爪哇共和国的财大气粗,日本政府则显得捉襟见肘——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日本的经济也是一个极大的促进,日本的工业品出口几乎比战前提高了一倍以上,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但是海军装备尤其是大型主力战舰的价格已经不是甲午战争时代所能够相比的了,同时也因为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控制,使之无法拥有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这样威胁比较大的海军主力舰船。
这一次中国虽然在武器装备上对日本开了条口子,允许其拥有十二寸主炮的战列舰,但是令日本政府非常苦恼的是面对高昂的战舰价格,想要重建日本海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自从日本海军被中国摧毁之后,日本的长州陆军派一直主导着日本军事的发展,而萨摩海军随着两次中日海战而元气大伤,国家财政的紧张使得日本在这次机遇面前选择了以陆军为重点,海军购置一艘无畏舰的模式。
这些搜购来的旧式武器装备被谭延闿集中起来做为扶植俄国分裂势力的投资本钱,这些过时的装备对于中国陆军来说和废钢铁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俄国地方叛乱势力眼中却是非常不错的武器。除了略有陈旧,九三式步枪和俄国陆军的水连珠是同一时代的产品,而俄国陆军从大战开始到退出战争也没有满足人手一支枪的基本要求。
对于支持俄国反叛势力,这项工作将会由内务部来完成,在西伯利亚内务部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个仇视布尔什维克政府的沙皇旧部,而在中亚地区只要有点规模的反叛势力内务部都会支持——西伯利亚虽然广袤,但是人口数量决定了要想扶植一个长久存在的政权就必须要集中扶植一个,若是像中亚那样搞“多头”会被初步稳定下来的俄国苏维埃政府轻易的各个击破。
列入内务部视线的所谓“白俄匪军”的领导人名单一大串,然后根据其活动和影响的范围最终决定到底支持哪一个,邓尼金、高尔察克、尤登尼奇等人赫然在列,而高尔察克则成为中国支持的主要的目标,当然内务部也对高尔察克进行了全面分析,得出的结论却是非常不佳,只是没有更好的选择。
当中国将注意力集中到俄国身上的时候,七月四日奥匈帝国陆军中的一个团在后方兵变,但政变未遂——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开端,奥匈帝国已经严重透支,这次兵变则是这种严重透支国家元气最激烈的表现。根据内务部的情报表明,奥匈帝国和德国的内部都不是很稳当,在中国断绝同德国的关系后,同盟国的物资补给则更加困难,国内的境况也每况愈下,国内四处酝酿着革命的空气,在这点上尤其是俄国十月革命后更加明显。
不过在战争问题上中国保持了一如既往的缄默,只是中国继续加强内部经济宏观调控的力度——随着战争进入尾声,虽然协约国在中国的订货依旧不少,而且因为物价上涨的因素成交量甚至上升,但是战争结束已经是大势所趋,战争结束后中国的相关企业该如何转型,如何来消化数目庞大的失业工人。
关于如何安置失业工人的问题,谭延闿从五年前战争尚未爆发的时候就已经着手考虑,而事实证明他的某些想法是有些杞人忧天了——这五年来是...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