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罐?开什么玩笑?荒天野地的!”
卫景西不以为然!
要知道陶瓷、雕塑在我们华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使用石头做的工具,也知道了火的利用。
那时候,他们会用火御寒,用火烧烤食物,用火吓退野兽的攻击。
他们知道使用自然火,也会使用钻木取火。
大火褪去以后,他们在火里面发现了坚硬如同石头的烧土,因此受到启发,学会了制作陶瓷。
陶瓷不但在我们华国有大规模的发现,甚至在遥远的欧洲大陆,也有许多陶瓷器具和陶瓷碎片。
只不过在我国,陶器更加精美,运用的地方更广阔,包括生活器具、墓穴陪葬、宗教信仰、工艺品等。而欧洲大陆,他们只是以此作为生活工具,比如锅碗瓢盆,并且做工粗糙,没有我们祖先那么讲究。
所以在欧洲陶瓷器=华国=china!
现在这荒天野地居然也会有什么陶瓷碎片?莫不是他们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事情?
“是陶器还是瓷器?”
顾思远也很好奇!
陶器并不等于瓷器!因为它们的烧制温度不同,而且使用的泥土材料也不同。
现在很多人都把陶瓷沦为一体,其实这是不一样的东西。
陶瓷制造的主要材料是普通粘土。而瓷器一般是品质更好的高岭土。
众所周知,黏土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造型灵活,可以塑造各种造型。
通常情况下,黏土烧至700度可烧成陶器能装水、盛放物品,比起石头,陶瓷制品更加灵活多变,有助于人类的自然生产。
而黏土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更耐腐蚀。
因为土壤中含有的其它化学成分和含量不同,因而陶瓷也会有各种不同的颜色、质地也会不一样。
在我国,陶的出现要比瓷器遭的多。早在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成熟的制陶技术,在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窑、齐家文化、西安半坡史前遗址等大型的古遗址中都曾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陶器。而后由此衍生出很多著名的陶器,如黑陶、彩陶、白陶等。
商朝时期,制陶工艺趋于成熟,更多高品质的陶器被制作出来,如白陶。白陶烧制的材料是高岭土,它的烧成温度比普通的陶器要高,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她的出现标志着制陶工艺的进步,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到了商周时期,有一种似陶非陶,似瓷非瓷的过渡陶器出现,它被称之为“青釉器“。
此时,这种“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青釉器“质地比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这种“青釉器“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秦汉时期,陶器已经成熟地运用在当时的生活、生产、祭祀、陪葬、艺术工艺等各个方面了。比如举世闻名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彩陶工艺。刚出土的兵马俑色彩鲜艳,栩栩如生,造型丰满,让世界为之惊叹。但是因为常年保存在地下,我国现有的技术还不能杜绝其氧化,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些灰陶。
东汉以后,青瓷出现了。这些青瓷相比于陶器和原始瓷器,它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南北朝时期,白釉瓷器开始萌芽。
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到了唐朝,瓷器烧成温度能够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工业高级细瓷的标准。而且这个时期因为唐朝统治者出色的政治统治,高官、贵族之间的厚葬之风盛行,生活之中处处都是奢靡之风,和欧洲的一千多年的黑暗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唐三彩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
白瓷的出现,也为后来的釉下彩和釉上彩、釉中彩的发展打下基础。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三大类。
釉下彩一般是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烧制温度一般在1250-1340℃,釉下彩出现的较早,是在素坯上进行彩绘后用浅色釉或者透明釉一次烧成。釉下彩的表面平滑润泽,手感细腻,健康安全环保,花纹经久不退,价格相对也高,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