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八章 赞声一片!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世界上第一个职业科幻作家,当人们回顾他一生时,忽视这一点其实最不应该。试想,今天一个毕业于大学系(不管是哪国的系)的知识分子,会向当年的凡尔纳那样讴歌科学吗?恐怕很难,如果他们不用各种“后现代”词汇去怦击科学,已经是谢天谢地了。科幻是一个什么样的传统?是一朵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奇葩。在大师级作家那里,这表现得再明显不过了。

    接下来的宗师就是威尔斯。一个只读到初中,凭自学掌握渊博知识的英国青年。同样,也是一个热爱科学讴歌科学的时代青年。一个十四岁就出来当学徒的小伙子,不仅自学科学知识,编写过再版达十几次的生物学教材,还亲自听过赫胥黎的授课。威尔斯对科学不仅仅是懂,而且是深爱。

    他的作品的主题是从科学的角度,嘲笑宗教蒙昧主义。这是威尔斯在许多作品里一惯坚持的主题:在《摩诺博士岛》中,宗教被比喻成滑稽的“刑罚痛苦屋”,教士被比喻成喜欢讲“大思想”的兽人。在《神食》中,不劳上帝大驾,人就可以创造新人。而在世界之战中,作者讽刺了“上帝造人”的宗教理论。当时,天家已经在猜测宇宙中可能存在着其它的生命,甚至有智慧生命。而如果太空里真存在着远比人类更智慧的生命,它是上帝造的吗?它不是上帝造的吗?这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世俗氛围的当代的观众来说毫无意义。而在当时,上帝用自己的形象造了人并赋予其特权,那是不可更改的教义。智慧高超的外星人,对这一教义所起到的作用是颠簸性的。

    到了二十世纪,尤其是到了米国,一个科技水平冠绝全球的国家里,人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近乎信仰般的虔诚。这片沃土最终让科幻从弱小的,零散的种子变成了一片参天大树。1926年,那里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老板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还没有统一名称的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演化为“science fiction”,也就是现在的“科幻小说”。

    在米国,科幻不仅有了“名”,而且有了“实”,有了一大批系统创作科幻的作家,而不是象欧盟国家那样,只是有个别作家偶尔作一下尝试。科幻的银河在几年之内就涌现在天际,而现在来自遥远的东方的一个神秘的国度,又一个科幻宗师级的人出现了,没错,他就是《黄昏》的编剧以及导演--陈枫先生。

    陈枫用他的《黄昏》告诉米国人,科幻不再是梦工厂的专有。科幻从欧盟发展到米国,现在又开始在华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萌芽发展,也许世界科幻的黄金时代来到了。我期盼在这个时期佳作倍出,题材花样翻新。而给这个潮流奠定其色泽的,仍然是对科技进步的渴望。可以说,没有科学精神,也就没有了科幻。

    所以,我想,这是一部为数不多的值得去电影院看的片子。”

    ------------一位挚爱的imbd科幻迷

    …………

    这些精彩的评论被很多好事之人翻译成了中文放到国内的一些著名网站上,希望很多人可以从中看到米国人对《黄昏》的真正态度。

    所以,这些话语立刻就让很多人感到一种由衷的惊讶和佩服,陈枫的《黄昏》影响力竟然如此强大从文戏方面来说,大家都在说陈枫的梅思诺最佳导演简直就是名副其实,而且他想说的东西竟然也让这群高傲的外国人忽然忽然冷静下来考虑自己以前的历史,这确实相当强大。

    从武戏和视觉特效上来说,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对《黄昏》一片赞誉,甚至说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不能在其中加上之一这两个字。

    米国人竟然这么盛赞一部华国电影,实在是把很多华国影迷的心里挠出了一道接着一道的爪印,都想尽快看到这部电影,就像当初的《诛仙》一样。

    原本《黄昏》的剧情已经足够大家产生对这部电影的兴趣,而现在米国人对《黄昏》的一通赞誉,更是变成了忽然增加的重磅,华国影迷们狂热地期待着这部电影在华国的首映。

    和最先的那种怀疑态度不同,现在大家剩下的只是期待,想要看看征服米国人的华国科幻电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