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研究时期
苏联心理学研究交往问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www.Pinwenba.com
第一个时期在本世纪20年代,可以В·М·别赫切列夫的工作为代表。他主要是在经验的水平上研究交往(作为人的心理发展因素)的作用问题,群体对所包括个体的影响问题。他领导着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个体单独活动、群体在场、被试们积极地直接相互影响)下比较和区别客体的特点、识记和再现材料的特点、不同年级解决课题的特点。〔1〕在这些研究中,交往过程本身还不是研究的客体,主要是分析交往对心理过程和心理机能的影响的结果方面。是苏联心理学中交往问题研究的产生时期。
此后,直到60年代末,是第二个时期,对交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理论和哲学观点方面。交往概念被用来论证人的心理的社会制约性、间接性、个性社会化等理论观点。例如,在Л·C·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理论中,交往占据中心地位,是被看作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人进行自我调节的条件。维果茨基认为,心理是社会的东西的模塑品,人们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向个人心理之内的形成物内化的结果。〔2〕在С.Л.鲁宾斯坦的著作中,从哲学—理论上论证了人对存在的整个关系系统是由人和其他人的关系、交往所中介的思想。〔3〕在А·Н·列昂捷夫的著作中强调指出,交往作为个人掌握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手段、作为思维发展的条件具有重要作用。〔4〕在Б·Г·安纳耶夫的著作中,把交往看作一种生活活动形式、人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形成的社会决定关系的条件。〔5〕B·H·米亚西舍夫曾强调指出反映、交往者的关系和行为方式的联系,如果说探讨交往问题而不考虑关系,这是很不够的,那么研究交往和关系,而不考虑态度,就是不可能的。〔6〕这一时期,在对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和机能进行理论分析当中,关于交往本身的心理结构、过程特点问题,关于在交往中人们的心理之间的东西转化为个人心理之内的东西的机制问题,仍未进行探讨。
到70年代,随着对社会心理学、群体、群众现象问题的兴趣增长,开始了探讨交往问题的新时期。交往不再只是分析其他问题时的解释原则,而是成了心理学的独立研究领域。从原来的“在交往条件下……”过渡为研究交往过程本身、它的过程特点。这是交往心理学研究的真正开始。
对交往问题展开多方位研究
这是现阶段苏联交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交往现象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他的功能是综合性的。交往是人的社会发展、个性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交往贯穿于人的所有生活活动领域,中介着人和自然、社会生活的关系。交往是社会关系表现的“个性化”形式,社会关系在个性水平上的现实化。正是借助于交往,人才进入社会生活。就是由于交往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这多种多样的功能,才决定了不同学科都从各自的角度研究他的不同方面。在哲学中,把交往作为社会关系现实化的方式、个性形成的条件加以考察,分析交往范畴和其他一些历史唯物论范畴,如社会关系、社会、共同性、个性等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学中研究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现实生活对交往的决定关系,个性的社会典型品质在交往条件下的形成,把交往作为社会角色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在语言学中,研究在交往过程中人们信息交流的语言学方面。
交往问题和心理学有极密切联系。如果说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苏联心理学中还只有社会心理学在研究交往问题,那么发展到现在,实际上已经是所有心理学科都在从自身的角度对交往的相应方面进行研究。例如,普通心理学研究交往的心理结构、机制,心理过程动态对人和其他人们交往的条件、手段、方式、形式的依从关系。工程和劳动心理学研究操作者们在控制复杂技术系统当中的信息相互作用,生产集体成员们在不同条件下实现共同劳动活动时的交往手段、形式的特点,领导者——被领导者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特点等。医学心理学中也出现了一个新方向——医患关系学,研究医生和患者的交往、医院员工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当然是对病人施加心理治疗影响、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教育心理学中研究教师和班集体的交往过程,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时的直接和间接交往,交往作为个性道德发展因素的作用,个性的集体方向性的形成,交往的需要,交往的年龄动态。在社会心理学中,交往问题占据特殊重要地位,因为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群众现象、社会共同体、集体关系等等,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决定于某些社会群体成员们的相互作用过程。交往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群体和集体中不同形式交往的特点,交往和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交往在实现共同活动、集体中人的行为社会调节的功能等。在社会心理学中,是在群体的整体机能作用的背景上考察交往。在群体这种社会系统的发展中,交往是系统形成因素。此外,体育心理学、法制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也都在积极研究交往问题。
综观迅速扩展着的苏联交往心理学研究,可以看出它的以下特点:
一、对交往问题的各个方面的研究是不均衡的。近年来,研究的最多的是普通心理学方面,其次是儿童和教育心理学方面、社会心理学方面。如,以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莫斯科大学心理学系为基地,研究了在交往条件下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简单和复杂信号知觉,在实验和自然条件下对不同复杂水平材料的认识和再现,概念的形成等。根据研究结果,已在提出交往对个体(相互作用参加者)心理特征发生影响的规律〔7〕。目前正大力研究着社会知觉过程,人对人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的交往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所谓“坐标系统”的概念,交往者就是根据这种坐标系统彼此估计对方,解释交往伙伴的不同个性表现。关于儿童交往需要的形成和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交往的形式和手段的变化问题,也已积累了不少材料。相形之下,对下面这样一些交往问题则是探讨的不够的:交往和行为的社会调节,大社会群体的交往特点,作为实现共同活动手段的交往,人的个体交往经验对他以后发展的影响等。
二、交往问题的经验研究比重日益增长。如果说在60到70年代,侧重的是对交往进行方法论和理论探讨,那么目前,交往则正作为独立的分析客体,被积极引入心理学实验研究之中。交往进入心理学实验这一点具有原则性意义,因为这就扩大了心理学实验的研究问题范围,使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模式更为符合心理现象形成和表现的真实过程。
三、交往问题的应用性研究数量增长。交往是人的存在的一个方面,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提高共同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正因如此,看来,交往问题的应用方面将会继续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四、探求新的适当研究方法。交往是社会心理的相互作用过程,它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进行的,它的主体是社会性的个体。交往是社会关系在个人的水平上、在个人的现实生活活动中、在个人的个性化反映中的表现。所以,社会性既是交往据以展开的背景,又贯串于交往的所有方面,决定着它的内容特征和过程—动态特征。由于共同活动的内容、社会立场和角色、定势、需要、兴趣、道德规范和价值,社会性就进入交往过程中。例如,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民族定型在确定交往主题、选择交往方式、手段中的作用就是非常巨大的。因此,研究交往时如果抽象掉它的社会内容,那在方法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可是,实验室实验的条件经常是不能再现交往过程的完整性和社会决定关系。所以就提出了必须探求最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考察现实的、自然进程中的交往过程。
深化对交往的理解
这也是当前苏联交往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交往的认识日渐深入,这首先表现为从分析交往的外部的、结果的方面向分析它的实质过渡。近年来在大力研究交往问题的普通心理学方面,如,各种心理现象依从于交往的形式、手段的特点。概括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在提出研究的问题和任务、选择探索途径方面正发生着变化,即从现象转向实质,从分析交往影响心理过程的外部的、结果的方面转向阐明这种影响的因素和机制。而研究交往的内部的过程—动态的特征,这就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交往对个体心理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交往并非永远、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积极因素,给认识活动以积极影响。它对个体心理表现发生影响的性质和强度,这要依从于许多因素,如:所完成活动的特点,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复杂水平,活动的问题性;个体的各种心理变量——主体完成认识活动时的积极性水平,对活动的介入水平,动机作用的特点,对所完成任务的态度,组织与承受和交往伙伴相互作用的能力,个人的沟通个性等;各种社会心理变量,如相互作用的协调水平、方向性,群众的协调性等。如下一些偶然性因素也起一定作用:实验情境,时间和空间特点,指导语的性质,实验进行中的记录形式等。
研究交往的内部动态必然要联系到这样一些专门现象:“总和主体”的一般基础——思想、情感、心境、状态等;对活动和行为的相互调节、监督;通过判定最佳答案探索区、排除极端意见而共同制定决策战略;思考活动节奏同步化等。这些现象和交往者们的心理特征变动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显然,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都要涉及上述各种中介因素(情景特点,个体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所完成活动的特点等)的组织和表现水平。因而有的心理学者就提出,解决这些问题时,研究者必须分析“交往—个体心理过程”的系统,即分析交往条件下心理活动的客观变动,分析相互作用过程本身,分析当时的所有条件。
深化对交往的理解的另一方面表现是:从分析交往的一种特征向分析交往的不同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过渡。以前,在着重分析交往的一种特征的情况下,曾提出过注意于交往的外部的、表现于语言中的方面的分析模式,并把交往理解为言语活动、顺序的言语表达、言语动作交流〔8〕...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