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成立了少年部,少年部在组织管理、课时安排、人员调度上又统筹协调安排,并形成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科学系统的运作体系。2011年至今为第四个阶段,即创新基地实验阶段。学校成立“拔尖创新人才研究中心”,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选拔具有创造潜质的学生,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培养,努力创新拔尖学生培养模式。
1 选拔与鉴定
天一中学从超常儿童智力活动与智力发展特点出发,积极探索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多指标动态的超常学生选拔方法。在这一套行之有效的选拔方法中,“多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具体而言,指标一:综合能力,包括语言文字运用、数理运算、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指标二:智商水平,智商是衡量是否超常的重要指标;指标三:个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求知欲、自信心、坚持性等方面。“动态”特征表现为第一轮主要测试:学生的语言能力、数理运算能力、记忆能力、观察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轮主要进行智商测试,包括概念形成、分类判别、简单运算、推理想象、抽象思维等;第三轮主要进行个性特征、非智力因素测试。
2 办学模式
天一中学根据超常儿童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尽可能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形成了“集中办班,分流培养”、“班中班教学”、“三到五年灵活学制”、“滚动升级”等培养模式特点。同时,学校专门成立了少年部,少年部在组织管理、课时安排、人员调度上有一定的自主权。而在学生管理中采取“适度照顾,强化自立”的方针,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 课程设置
天一中学根据对超常学生实施的“五年一贯”、“滚动式升级”的培养模式,制订了与之相适应的超常班教学大纲,并对超常教育的课程结构与类型作了相应的调整。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分基础与拓展两部分;除此以外,还针对超常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增设校本特色短期课程体系,包括创造教育、心理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社会性、时代性,体现现代高层次人才所需的全面性、发展性。课程设置和组织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超常儿童能受到真正适合他们的教育。
天一中学以五年的系统思想科学安排各年级学科的开设与课时,还对五年一贯制的超常教育课程进行了内容重组和学科综合,删除了一些繁旧的知识,关注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兴趣,精选孩子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对课程综合化的过程中,学校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况。按照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艺术学科群对课程进行综合,这一综合不是各科知识的简单堆砌和模块的叠加,而是在综合分析、分类基础上的重新组合。课程综合有利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更有利于优化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使课程内容更具适应性与一致性。
为满足超常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度以及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学校各学科均设置拓展性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从范围或深度上对基础课程作必要的拓展和提高,顺应超常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师和学生从学科课程中提取感兴趣或者具有探究性的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于文科课程的拓展,主要以现代科技的新走向及社会实践为主;对于理科课程的拓展,主要以现代科技的新走向和实验操作性为主。
学校还积极从学生兴趣出发,在部分学科(体育、信息技术)中尝试菜单式选修课程模式,部分学科(音乐、美术)中尝试层级式课程。同时,学校还结合超常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开设校本特色短期系列课程,具体包括:生活与健康专题;礼仪教养专题;心理活动专题;创造教育专题;走向成功专题;社会人文专题;环境道德专题;综合社会实践专题等。此外,学校还注意以“专题探究”为主要形式,加强学生自主研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意识和实践创新的水平。
(四) 天津耀华中学超常教育实践本节主要参阅:曲丽敏等:《耀华中学实验班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探索》,施建农,2008;天津市耀华中学网页:。
天津市耀华中学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班创办于1988年,是天津市最早开展超常教育的中学实践基地,针对超常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实施初、高中四年或五年一贯制学制,构建以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学生非智力品质提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实践。
1 课程设置
耀华中学实验班课程按五年一贯制的要求,以初、高中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初、高中学段进行分设。就具体课程结构而言,耀华中学将超常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三大板块,并对每个板块课程在目标、功能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同时,将活动课程(社会实践)整合在三大板块中,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
就具体的课程板块而言,其内容如下:
(1) 基础性课程。以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为主,统筹安排五年一贯制的内容,使实验班学生在知识掌握的深度、广度上优于一般学生。基础性课程以所有实验班学生为对象,所用学时不超过国家规定同一学段的学时,根据实验班学生认知能力强、接受知识快的特点,重新编排教学内容,将部分高中知识安排在初中学段适当的位置。
(2) 拓展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伸,以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目标,满足学生在有关学科或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要求。拓展性课程在一二年级面向所有学生,以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为目标,针对学生需求,利用课余时间,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科目,按照统一课程计划授课。至三年级时,按照学生的特长及兴趣进行筛选,将学生中能力较强的前15%的学生按照数理、生化进行分组,继续集中拓展性培训。在四年级时分出每一科有特长的学生,单独培训、集中提高、参加竞赛并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3) 研究性课程。旨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和一般流程,通过自主探究、亲历实践,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研究性课程的实施分阶段、按专题系列由专人负责讲授、指导。在一二年级以介绍基础知识,开展思维训练小游戏、观看科技最新进展资料片为主,穿插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培训,让每个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性思维习惯,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为以后的具体实施打下基础。三年级开始进入课题研究阶段,到四年级第二学期结束。三年级第一学期完成课题的开题工作,教师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题目,第二学期到四年级第一学期为课题实施阶段,由专业老师做辅导,四年级第二学期进行最后资料数据整理,拟定较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4) 活动课程:活动课程贯穿实验一至五年级(见表2),以培养、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把学生从课本、教室和学校小圈子里解放出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开阔眼界、完善人格、发展能力。
2 教学改革
(1) 针对学生潜在发展水平的特点,实施高速度和高难度的教学。高速度不是开快车,而是指在教学中,只要学生懂了、理解了,就进行新的教学内容,不搞机械的反复训练。高难度的教学是指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高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宜的难度目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体会勤奋努力与获得成功的联系。
(2) 推行学案式教学,探索高效率教学模式。学案按照学生学习的全程来设计,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主要包括四大环节:课前预习导演——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学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教材。上课时教师按照学案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的教师就不再讲了,不会的进行点拨。
(3)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信任和挖掘学生的潜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设疑、质疑、自读、自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五) 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践本节主要参阅:高琛、王桂清:《创造性的培育模式才能培育出创造性的人才——东北育才学校超常教育实验培养特色》,施建农,2008;葛朝鼎,2000;东北育才学校网页:。
东北育才学校是沈阳市教育局直属的资优教育实验学校。学校的超常教育实验部创办于1986年,是国内较早创办超常教育实验的中学之一。学校自从事超常实验教育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与实践,尤其在招生、学制、课程设置、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实践。
1 选拔与招生
主要面向沈阳市,招收年龄在11周岁以下,智力超常、思维敏捷、成绩优异、品德良好、身体健康,数学、语文、英语三科达到小学五年水平的四、五年级在校学生。
在选拔模式方面,鉴于超常儿童鉴别和选拔的复杂性,采用了多种形式,分多个时段进行鉴别和选拔。首先是对符合要求的孩子进行综合测评,选拔出240名智力水平、学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突出的儿童。其次,对这240名儿童进行为期一周的试读,试读内容丰富,有层次,有针对性,重在记忆力、反应能力、理解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考察的同时,观察每个孩子的课堂表现、活动表现、日常表现,最终选出80名优秀者正式接受超常实验教育。再次,是对这80名孩子进行为期一年的超常实验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多维度地认识每名儿童,初步进行智力开发,丰富常识,加强个人修养。在这个阶段逐步完成最后阶段的选拔,选出20—30人继续接受超常实验教育,其余孩子留在学校初中部继续学习。
2 培养模式
超常教育实验班是对智力超常、思维品质优秀、心智发展良好、适应快节奏学习的学生进行的一种特殊教育。超常实验班实行的是小班化教育(每班不超过30人),实行的是5年一贯制,学生不参加中考,用5年的时间完成中学6年的学习任务,达到重点中学优秀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在16周岁之前升入重点大学或出国学习。
3 课程设置
东北育才学校将超常教育定位为普通中学阶段的超常教育,因此,它首先不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但仅仅达到升学的目标还不够,同时还着眼于培养能够在15—20年间内成为某一学科、某一领域内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领袖人才。因此,该校的超常教育实验班的课程设置遵循如下原则: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有利于突出语、数、外基础工具课和物理课程;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学习负荷中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得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等。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其超常教育课程基本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微型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三大课程体系。
(1) 必修课。即国家教学大纲中要求必须开设的课程。由于超常教育学制比普通教育短,同时为了真正做到培养学生能力,给予学生在学习上更大的空间,在教学内容上各学科都有补充,在难度上比普通的教学有所提升,所以课时也与教学大纲规定的课时有所不同。
五年学制中,用2年时间完成初中课程,3年时间完成高中课程。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8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文化娱乐时间为2周。就具体课程设置而言,初一阶段不开设化学课,在义务教育的初中也是一年完成初中课程。体育课结合少儿班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初中体育课以大众体育为主,包括滑冰、远足、游泳等;高中阶段以体育达标项目为主要内容,包括往返跑、俯卧撑、快速跑、骑自行车等;同时结合相关体育活动,教授一些体育活动知识、技术战术等。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的课程中。根据五年制的总课程安排的基础,学校再具体安排每周课程。
(2) 选修课。以校本课程、微型课程为主要内容。结合超常教育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年级开设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微型课程。这类课程以讨论、探究课等形式来完成对学生智力层面、非智力层面培养的补充。
(3) 社会实践活动课。根据少儿班学生智力因素凸显,非智力因素相对来讲有待弥补的情况,学校经常开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创设了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
超常教育实践课程设置兼顾综合性、研究性、实践性、特殊性,努力尝试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修养的统一、学习与研究的统一、自主与合作的统一的科学教育理念。课程目的由教学目标转向教育教学并重,课程体系由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实施由分科开展转向学科合作。
超常教育实验班的课程,除了对国家规定的课程进行改编和整合以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发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微型课程,邀请校外专家作讲座;探究性选修课,即把一些选修课研究化,把探究性学习纳入到选修课来进行;春游、远足、拓展训练;学生社团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