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11月22日在法国巴黎成立了负责协调管理世界博览会的国际组织即国际展览局,英文简称为BIE,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章程为《国际展览公约》。国际展览局最初由31个成员国构成,到2002年底已有89个成员国,而且BIE成员只能是缔约国政府。《国际展览公约》也作过多次修正。此后,国际展览局又就“公约”的有关规定作了修改,签订了1948年和1966年的两个协定书。1972年11月30日,国际展览局签署了新的“议定书”。此后,该议定书便一直作为指导世界博览会组织工作的规章。
国际展览局的宗旨是通过协调和举办世界博览会,促进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发展。BIE下设4个专业委员会: 1执行委员会; 2条法委员会; 3行政及预算委员会; 4信息委员会。BIE的常务办事机构为秘书处,秘书长为该处的最高领导人。
《国际展览公约》规定了世博会的类型、举办周期以及展出者与组织者的权利与义务。按照公约的规定,任何联合国成员国或非联合国成员的国际法院章程成员国或联合国各专业机构或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提出加入申请并经国际展览局代表大会有表决权的缔约国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均可加入BIE。而且只有加入BIE,成为其成员国后,才能申请举办世博会。作为BIE的成员在决定世博会承办国家时均有一票投票权。
按照国际展览局的最新规定,世界博览会按性质、规模、展期分为两种:一种是注册类(以前称综合性)博览会,展期通常为6个月,每5年举办一次;另一类是认可类(以前称专业性)博览会,展期通常为3个月,在两届注册类世博会之间举办一次。认可类博览会又分为A1、A2、B1、B2四个级别,A1级是认可类博览会的最高级别。
3.成熟期——会展业阶段(20世纪中叶至今)
随着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国际展览会不断涌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因战争而停办的展览会和博览会重整旗鼓,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了勃勃生机。被誉为连接各国贸易三大桥梁的“米兰博览会”、“莱比锡博览会”、“巴黎博览会”重新走上历史舞台,而且培育了一批新兴的国际著名展览城市,如汉诺威、法兰克福、慕尼黑、杜塞尔多夫等。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展览业也达到国际性的产业规模。国际分工体系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给国际展览业带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掀起一股兴建大型展览中心热,并大量扩充从业人员队伍,国际展览业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
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几年里,全球掀起了一股会展经济的热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定期举行的大型展览会与博览会有4000多个,国际会议达40万个之多。这些展览会、博览会涉足社会各领域,与经济生活息息相关,为促进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世界博览会、奥运会等各种体育赛事、艺术博览会、科技、医学、国防等各种国际性的展览会、贸易促销和经济招商的展览会以及各种大型的国际会议等等。
二、国际会展业发展的特点国际会展业近几年呈现平稳发展的趋势,2001年全球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效益达到了2800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的新兴产业。国际会展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地区不平衡
当今从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的角度来考查,会展经济在世界各国发展很不均衡,形成欧美领先,亚大紧跟,非洲较弱的局面。
(1)欧洲
欧洲是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欧洲会展经济整体实力最强,规模最大。虽然会展业在世界各地崛起,但整个欧洲仍占据全球会展业市场的半壁江山。2000年欧洲的市场份额是59%,在这个地区中,德国、意大利、法国等都是世界级的会展业大国。
阅读资料德国会展业德国是第一号的世界贸易会展强国,世界著名的国际性、专业性贸易展览会中,约有三分之二都在德国主办。每年,德国举办的国际性贸易展览会约有130多个,参展商17万家,其中有将近一半的参展商来自国外,参观者高达1,000多万人次,其中有来自180个国家的200万国外参观者。德国有世界领先的展览设施,约有260万平方米的室内展览面积,分布在23个展览中心,其中有9个展览中心,各自的室内展览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世界上5大展览中心有4个落户德国。按营业额排序,世界十大知名展览公司中,有六个是德国的。展览从业人员10万人。
对德国公司来说,贸易博览会(Trade Fairs)已成为商业交往中最重要的工具,每年参展者和参观者估计在博览会上的支出约100亿欧元,德国展览业组展者的年营业额达240亿欧元,通过展览会保证了25万个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通过联邦政府的资助,德国展览业者每年还组织5000家德国公司参加国外200多个专业展览会。作为德国展览业界代表,“德国经济展览委员会(AUMA)”每年也组织150个展览会,以开拓海外经济增长的地区,如亚洲、南美洲、北美洲和东欧以及其他难以开发的地区。
德国最重要的展会城市为柏林、杜塞尔多夫、法兰克福、汉堡、汉诺威、科隆、莱比锡、慕尼黑、纽伦堡和斯图加特。
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会展业的后起之秀,净展出面积约达5000万平方米,参展商120万,观众近7500万。举办展览最多的城市是拉斯维加斯、多伦多、芝加哥、纽约、奥兰多、达拉斯、亚特兰大、新奥尔良、旧金山和波士顿。从国际会议而言,美国已经多年排名第一资料来源:ICCA Statistics2004 (May 2005).。
近年来,在中美洲和南美洲,会展业逐步发展起来。据估计,整个拉美的会展旅游经济总量约为20亿美元。其中,巴西位居第一,每年办展约500个,经营收入8亿美元。阿根廷紧随其后,每年约举办300个展览会,产值4亿美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墨西哥,举办的展览会近300个,营业额2.5亿美元。除这三个国家外,其他拉美国家的会展经济规模很小,很多国家尚处于起步阶段。
(3)亚洲
亚洲会展经济的规模和水平比拉美和非洲要高,就会展经济的规模而言,仅次于欧美。
日本是本地区唯一的经济发达国家,其会展业发展水平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新加坡的会展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时间并不算早,但新加坡政府对会展旅游十分重视。新加坡会议展览局和新加坡贸易发展局专门负责对会展业进行推广,加之新加坡本身具有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服务业发展水准较高,国际开放度和英语普及率高,新加坡2000年被国际协会联合会(UIA)评为世界第五大会展城市,2004年被ICCA评为第三大会议城市,并连续17年成为亚洲首选会展举办地城市,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和会议等大型活动达3200个。
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同处东南亚的泰国,其会展业经济发展规模远不及新加坡,每年举办的展览会只有几十个。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复苏,泰国会展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现在每年举办100多个展览会。
东亚的中国香港地区, 其会展业的发展备受世界的瞩目。2002年英国权威杂志《会议及奖励旅游》颁发 “二零零二年会议及奖励旅游业大奖”,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连续九年被读者推选为 “全球最佳会议中心”。
(4)大洋洲
大洋洲会展经济发展水平仅次于欧美,但规模则小于亚洲。该地区的会展业主要集中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由于承办了2000年奥运会,世界排名快速攀升,带动了澳大利亚/太平洋地区市场份额的增长,增长率高达80%以上,占全球会议市场的份额也从3%提高到7%。
据统计,澳大利亚共有展览场馆107家,展览会的主办机构106个,共举办大约360个展览会,展览服务性机构为122家左右。澳大利亚展览行业目前全职的从业人数为2540人,为澳大利亚带来超过5亿澳元的收入。整个展览澳大利亚将“展览”定义为至少20个摊位,并且摊位之间有隔断。——作者注。行业每年为澳大利亚经济贡献约23亿澳元的收益,公众性和专用性展览会共吸引了10700家企业参展,吸引观众约500万观众,大约有350万观众参观公众性展览会,150万观众参观专业性展览会。
澳大利亚的展览主办机构一般不拥有展览场地,一般通过租用展览场地来举办各类展览会。澳大利亚主办的各类展览会相比欧美同类展览会来说,规模相对较小,但在南亚以及南太平洋地区极具影响力。
(5)非洲
非洲大陆的会展业经济发展情况基本上与拉美相似,主要集中于经济较发达的南非和埃及。南非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及对周边国家的辐射能力,其会展业在整个南部非洲地区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北部非洲的会展业以埃及为代表,埃及凭借其在连接亚非欧和沟通中东、北非市场的极有利的地理位置,会展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展会的规模和国际性大大提高,每年举办的大型展览会可达30个。当然,由于种种条件所限,大型展览会一般都集中在首都开罗举办。除南非和埃及外,整个西部非洲和东部非洲的会展业经济规模都很小,一个国家一年基本上举办一到两个展览会,而且受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展览会不能常年举办。
纵观世界会展经济在全球的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看出,一国会展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与该国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总体规模及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讯、服务业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在世界会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展览集团把自己的成功知名展览会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也有一些规模较大、水平较高的展览会,但这些展览会一般都有发达国家展览公司的参与、管理,甚至直接控制。
2.会展基础设施较好
一流的会展设施是会展业发展的保证,世界各国都加大了对会展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例如在德国,世界5大展览中心中有4个在德国,现代化的会议展览中心为展览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利条件。2002年德国投资了3.5亿欧元用于场馆的现代化和服务设施更新。每年还以1.6亿欧元的规模投资,至2008年投资总额将达到9.5亿欧元,届时展览馆面积将达到270万平方米。
会展产业不仅本身产业群的整体投入大,而且其配套的相关行业的投入更是可观。如日本东京国际展览中心,是东京都投资19亿美元的现代化会展中心,配以方便的交通,有两条地铁直通会展中心,有直达会展中心的汽艇专用线,从羽田机场到达会展中心约15分钟。除公共汽车专用线外,还有首都高速公路直达展览馆。
3.主办者专业化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专业性展会是由行业协会主办的。随着展会之间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多的行业协会把自己的展览会卖给了专业展览公司,或者和专业展览公司合资组织股份公司,行业协会只保留一定量的股份,把展会的经营全部或部分交给展览公司去经营。如闻名法国的法国男装展(SBHM)原属于法国男装行业协会拥有,由于经营不善而出现巨额赤字,最近已将其全部股份卖给了一家专业展览公司。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现在众多的展览会已经消失,剩下的“强者”越办越大,越办越好,确立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如在建材领域内有BATIMAT展、在食品领域内有STAL展、在包装领域内有EGE展,在农业领域内有SIMA展。“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过去,形成相对稳定的展览市场。
由于市场对展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展览公司做很大的投入,从资金、人力资源、国际网络等各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小型展览公司往往力不从心,被大型展览公司兼并收购,形成了展览公司集团化的趋势。目前在法国展览市场上,主要的集团是爱博展览集团、博闻集团、巴黎展览委员会、励展集团等。由于主办机构专业化经营管理,展会规模也趋于大型化。
4.国际化程度高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都不满足于在本国范围内开展会展活动和贸易交往。例如,在法国,举办的国际性专业展已不能再满足于吸引法国的参观客户和参展商,必须在更大的地域范围内寻找客户,欧洲各国展会的竞争加剧。为了生存,法国的展会力求提高展会的国际化水平,增加国外参展商和参观客户的比例,力争使展会成为欧洲的龙头展,甚至于全世界的龙头展。在这一方面,尤以BATTMAT建材展、SIAL食品展、SIGE包装展、VINEXPO酒展、EUROPAIN面包糕点展、AERONAUTIQUE巴黎航空航天展、POLLUTEC环保展最为突出。
在德国,展览组织者也通过系统的国际市场促销活动,使得德国举办的展览会趋向国际性。2002年外国参展者为82735家,占所有参展者的50%,其中20%的参观者来自德国以外的国家。展览业有自身的规律及特点:展览会通常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展览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近年来随着展览会品牌的发展,国际参展者及国际参观者数量的比重增大,展览会即使在经济衰退时也有所发展,参展者希望实现长远的目标。另外,过去以现场贸易成交为主要参展目的转变为以交流、沟通、树立公司品牌形象、发布产品未来发展趋势等因素为主要目的。
5.重视服务品牌
在会展业中,价格虽然也是竞争的有利手段,但是竞争的主要内容是服务。例如,德国展览会的组织者就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竞争力的服务,展览专业性强,展览定位B2B(Business To Business)准确,世界上领先的专业展览会2/3在德国举办。德国的专业性国际贸易展览会很发达,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几乎都有一个或多个世界著名的专业展览会。邀请客户重视国际性客商,德国展览会的组织者在海外有 400个代理机构,遍及80个国家,因此展览的促销使得这些展览会的参展商有一半以上来自德国之外的地区,国际化程度高。专业观众通过参观此类展览会,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
重视服务还表现在展览的品牌培育上讲求个性化服务。例如,德国的展览会冠以“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许多展览会历经十几年的培育而成。德国的展览公司一般都是由州政府和市政府共同投资组建的国有企业,是其所在城市展览中心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个别展览公司中还有联邦政府的投资。这些展览公司采取企业化运营模式,为了在协调的环境下通过竞争赢得自己在展览业中的位置,各展览公司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理念和个性化服务。如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莱比锡展览公司(Leipziger Messe GmbH),在德国统一以前,一直举办综合性展览会。自1991年,该公司调整了经营理念,精心培育和打造专业性贸易展览会,公司提出的理念是“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式的个性化服务”。据Impulse杂志社调查,莱比锡展览公司的服务质量在德国各大展览公司中名列前茅。柏林展览公司(Messe Berlin GmbH) 每年举办近80项展览活动(包括其他公司组织的),是世界上10家营业额最高的展览公司之一。柏林展览公司举办的展览会与其他展览会相比,其突出特点是,在进行实物展示的同时举办网上展览(虚拟展览),参展商的资料可在柏林展览公司网站上保留一年,这在德国众多展览公司中独树一帜。德国展览界普遍认为,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不能代替现实的展览会,但却更利于展览业的发展。网上展览会(虚拟展览会)是实物展览会的有益补充,而不会削弱实物展览会的作用。同时,传统的宣传方式如印刷品、展览目录等的作用减小,甚至可以被替代。
再如,新加坡国土总面积不过600多平方公里,却有数十家有一定规模的会展公司,但没有出现类似降低场租、参展费等价格竞争的情况。新加坡多数展会公司都是强调以服务取胜,认为最重要的是让参展商做成生意,提高展会的质量。
6.行业管理到位
作为国家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展览业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设有单一的国家级展览管理机构,例如德国的AUMA(德国展览委员会)、法国的CFMEACTIM(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则把展览管理机构设在国家的贸易促进机构,如ICE(意大利对外贸易协会)、ICEX(西班牙外贸协会)、JETERO(日本贸易振兴会)等等。
德国政府的管理机构AUMA对展览会的管理也制订了各种措施,比如对展览名称给予类似商标的保护,以制止展览会雷同和撞车,保护名牌展览,但最主要的一条是增强市场的透明度。章程中明确指出,AUMA将在展览会的类别、展出地点、日期、展期、周期等方面进行协调,以保护参展者、组织者、参观者的利益。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政府管理企业的职能会更多地通过非政府的行业管理协会来实现。行业协会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承担起该行业的主要管理职责。目前在市场经济较成熟的一些欧美国家和个别亚洲国家和地区,政府管理展览行业的职能已经和展览行业协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共同合作、相辅相成。行业协会既是展览企业的代言人,也是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府政策的可靠助手。
三、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历史过程虽然中国的会展业也经历了国际会展业集市大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进入近代社会,我国会展业后来的发展并没有与国际会展业同步。我们将后来这一段时间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尝试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中国会展业的发展尝试是从参与世博会开始的。清朝末年,一批清醒的中国人最先想到的是睁眼看世界,他们摆脱千百年形成的天朝心态,努力去向西方学习。最早见识中国博览会的人是以纯粹的私人身份去的。1851年,中国商人徐荣村和一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将丝绸、茶叶、中药材等传统出口商品运往英国,参加在伦敦举行的首届世界博览会,并获得多项大奖。再譬如王韬,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游历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盛迹——水晶宫。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应该始于1873年维也纳博览会。中国参加的方式也是“赛奇会”本身的一奇当时的中国人把世界博览会称为“炫奇会”或“赛奇会”——作者注。,因为代表中国人的是一个叫包腊的英国人,派他代表中国参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个朝廷大员,而是当时清朝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在1840年以后,中国的海关和外贸都交由外国人“代办”了。赫德为了扩大中国的商业联系,以谋取更大的利润,便派包腊代表中国参加了“赛奇会”。
案例:中国会展业七大特点
中国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国家身份参加的世界博览会是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当时作为中国工商业代表的人叫李圭,在他写的一本叫《环游地球新录》的书中,记录了1876年的费城世界博览会。这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泰西物产之丰,国力之强”深深地打动了第一批不爱坐而论道,而是奋起拯救的中国人。
1926年前,我国会展业与世界博览会的关系。在1926年后,由于战乱和动荡,中国就未参加过世博会,会展业进入了停滞阶段。在历史上,1851年至1926年,是中国贫穷、落后、挨打的年代,也是落后的中国社会被迫尝试着与世界接触的时期。可喜的是,这种尝试更多的是发自民间企业,是我国出国展览的尝试。
旧中国在参与世博会的同时,也在努力尝试举办自己的展览会。1910年6—11月(宣统二年四月至十月),晚清中国的第一次全国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在江宁(今南京)召开。这是江苏地方举办的一次全国性博览会。全国各地除内蒙古、西藏、新疆外,22个行省全都提供了展品。此外,东南亚、英国、日本、美国、德国也多有展品参展。整个博览会历时近半年,参观人次达30多万。劝业会会场位于江宁城北“江宁公园”内,占地1000亩,周围约7公里,劝业会的场地安排、组织、规章、评奖等多仿效世博会,且其规模与影响不亚于世博会。作为中国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博览会,虽在展品等方面有不足之处,但总体上产生了重大作用。一是起到了“开一时之风气,策异日之富强”的作用,增长了见识,开发了民智,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上了注脚;二是促进了南京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了中国与国外的联系,尤其是拉近了与南洋华侨之间的关系。
1929年,中国政府在浙江杭州举办了一次中国人自己的博览会——西湖博览会,从1929年6月6日至10月10日,历时4个月。博览会的展览馆所分为8馆2所,博览会的宗旨是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西湖博览会以纪念国民革命军北伐胜利为名而召开,虽然此次博览会的盛况不亚于费城博览会,但是其实质内容却无法与国外博览会相比,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当时的经济、科技、文化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所致。
由于中国连年内战,科学技术落后,传统的中国展品已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总体来讲,这一时期的大胆尝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国际交流、国民眼界的开阔和奋发图强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20世纪90年代)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之国内经济建设发展曲折,以及国外对我国经济的封锁,会展业中只有出展业有一定的发展。1951年3月,中国首次参加了“莱比锡春季博览会”,这标志着中国出展业的开端。1953年,中国贸促会刚刚成立一年,就受政府委托,负责接待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展览会”,这是我国建国后接待的第一个来华展览会。应该说,会展业在配合新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促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冲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宣传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我国会展业起步期的真正开端,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82年中国代表团参加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为标志,中国会展业开始走上征途。
从1982至今,受中国政府委托,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以国家名义多次参加了世界博览会。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维利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两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一次被评为“最佳外国馆”,并于1993年5月3日正式申请加入国际展览局,1993年12月被选为该局信息委员会会员。
在多次参展过程中,中国展览业从最初的展示、介绍功能,逐步发展到商务、贸易的开展,反映了我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也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打开了窗口。同时,引入了大量国外的大型会展,为国内会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3.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更是以年平均20%的增长速度飞速发展。有数据显示,1997年全国举办展览会总数为1063个,1998年为1262个,1999年为1326个,2000年为1684个。进入新世纪,我国会展业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仅2001年一年就举办了400多个出国展,全国每年举办展览会的数量从2001年的2387个、2002年的3075个到2003年的3298个。目前全国每年举办3800个展览会。
全国各地都在大兴土木,增建了大量的展览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展览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据保守估计,到2005年底,全国展览馆面积将超过300万平方米。
各地会展业纷纷出现,不仅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从多方面带动和促进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北京、上海、大连等市政府都把会展列为当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内展会中形成一定影响的有北京的亚运会、PATA年会、世界建筑师大会、万国邮联大会、昆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海的’99《财富》全球论坛、’200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年会、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海全国消费品交易会、广州的“广交会”、深圳的“高交会”、博鳌论坛、全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批专业展览如北京的国际机床展、国际汽车展、国际通信展、国际纺机展、上海的国际家具展、国际模具展、珠海的国际航空展等被列入全球行业展览计划。目前每年定期在中国举办的较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业性、国际性会议和展览达100多个。这些展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强有力地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展览业正处在阶段性发展时期,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展览业要步入成熟阶段,还需再经历一次或几次历史性变革。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为走向新世纪的中国展览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只要我们把握时机,结合中国国情,有鉴别地学习欧美等展览发达国家的经验,就有可能实现这一变革。
四、我国会展业发展的特点现代会展业尽管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很短,但也形成了一些特点。
1.产业结构逐步平衡
按照国际上对会展业的认识,包括了MICE的四个方面。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会展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可以概括为:会议数量有限、展览档次和规模不够、奖励旅游市场薄弱。中国参加亚洲的国际组织为3302个(不包括香港地区),不及日本和印度,参加全球国际组织的数量更是很少,可见中国举办国际会议的机会和次数必然是有限的。根据ICCA的统计,在全球举办的国际会议最多的国家排名中,中国排名37位,而在城市排名中,北京仅排在54位。中国举办展览的数量、展览的规模和档次都在不断发展,但总体上仍然处于低质量重复办展、规模不大、档次不高等阶段。我国会展业发展的规模主要体现在会议和展览方面,而对奖励旅游这个市场的拓展非常薄弱。
近年来,我国开始在会议市场拓展、展览规模档次和奖励旅游方面加大了力度,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开始注意一些新兴的市场。
我国承担了一系列有国际影响的会议,如2003福布斯全球行政总裁会议、2006财富论坛等。中国展览业已出现了一批规模大、质量高、服务好的展览会,并获得了国际展览联盟的认证,如上海汽车展获得了UFI认证,苏州国际博览中心将在场馆建成运营后成为UFI的正式会员,奖励旅游也有所突破。
2.市场化程度逐渐完善
在我国会展业的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市场化程度低。没有形成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完整的接待服务体系。国际会展业的经验表明,会展组织者、目的地接待者分工体系是会展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我国目前无论是会展企业还是政府都较关注目的地接待者,对于会展中最为重要的会展组织者缺乏认识。
目前,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一些展览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在展览业管理和政策供给、市场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由于缺乏系统、全面、科学的国家级的展览业政策、法令和规划的编制、指导,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弥补政策供给缺失,根据当地展览业发展的需要,设立专司展览业的政府机构,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进行制度创新,虽然未形成体系,但在当地展览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市政府把展览业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特别是把国际性展览会作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编制的《北京会展业发展规划(2004—2008)》即将完成。上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把会展业作为服务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确定了将上海建成国际性会议展览中心的战略目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资。大连被普遍认为是展览业管理的一个成功范例。早在1996年,大连就把展览业作为大连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行业发展重点和实施“外贸、外资、外经、外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此专门成立了大连市展览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展会活动实施统一监管。1999年1月,大连市出台《大连市展览会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经过市政府法制办审核,成为市政府的规章性文件,对大连市展览业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2004年随着全国贸促展览工作年会、中国展馆CEO峰会在大连召开,东北会展中心城市联盟成立,大连与香港会展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大连星海会展中心二期展馆即大连世界博览广场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大连会展业的内外资源,也促进了大连会展业朝着国际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多元的格局发展。
3.会展业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进一步打开了市场的大门。在中国展览会的市场上,外国大型展览公司已经跨了进来。其中德国汉诺威、慕尼黑、杜塞尔多夫三家展览公司与上海有关方面合资在浦东成立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更是发展成为外国一些大型展览公司进入中国展览市场的“桥头堡”。
最先把德国品牌展览会向中国上海转移的是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汉诺威展览公司拥有著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于是汉诺威展览公司就逐步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的“传动技术”、“物料搬运”、“能源电气”等专题展会移植过来。汉诺威另一个著名的展会项目是信息与通讯博览会(cebit),现在它已经以亚洲信息与通讯博览会的名称在上海举行。慕尼黑展览公司将其著名的建筑机械展览会(bauma)向上海转移复制,形成了中国建筑、建材机械展览会。此外,慕尼黑展览公司将环保展览会、物流展览会和房地产展览会等项目也陆续转移复制到了上海。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则是先后将仪器仪表展览会、线材与管材展览会和印刷机械展览会等项目从杜塞尔多夫转移复制到了上海。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展览公司,也纷纷与中国的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和业界同行合作。展览业的全面对外开放,能够加速建立一个开发性、国际化的经营环境,可以使国内外资本在公平和可预见的法制环境下,在会展领域展开自由竞争,通过竞争与合作使会展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成出现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国际影响的品牌展览会,出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会展企业集团,同时在竞争中淘汰一批企业。此外,可以充分利用内展和外展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破条块分割,打破区域限制,从全方位的视角来推进展览业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使内展和外展两种资源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4.展览集聚效应逐渐突出
北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上海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广东是全国改革发展的前沿,这些优势使得这三个省市展览业十分发达。2006年1月15日,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贸促会)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数据显示:京、沪、穗这三个中国会展经济最发达城市2006年共举办864个展览会,其中上海办展34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占40%,北京占39%,广州占21%。
从展览收入的地区分布看,广东、北京和上海更是占据了垄断地位,2003年这三个省市的展览收入占全国展览收入的89.4%。预计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这一格局仍不会发生变化。
5.会展外部环境逐渐改善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很不完善,表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审批手续复杂,无序竞争等。但近年来全国各地从法律法规着手,致力于改善会展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以法律法规建设为例,目前,不但有了一些全国性的展览业管理条例,还有了一些地方性的会展法规和行业规范。现在有中央各部委会展条例27部,有18个省或城市制定了地方性会展法规资料来源:会展财富杂志社,国际国内会展法规大全.。
从总体上看,我国会展业与国际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由于我国有着广大的产业资源、深厚的经济发展潜力,会展业的发展空间必然是非常巨大的。
资料来源: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在第三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上发布的《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2006》显示,中国会展业发展呈现七大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热点,行业规范不断完善。2006年,中央及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扶持、促进和规范会展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的立法工作成为年内会展业立法的热点。
第二,场馆建设结构性转移,中西部地区成为新热点。2006年,东部发达地区的会展场馆建设明显降温,不少地区只是在延续以前的“二期工程”,新增项目减少。但中西部地区的场馆建设骤然升温,西安与武汉两城市的新场馆建设引人注目。
第三,与国内强势会展资源合作成为跨国公司开拓中国业务的新途径。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会展巨头不仅延续了以往在中国设立子公司、合资公司以及代表处等传统做法,而且把进军中国市场的重点转向了与拥有优势会展资源的国内会展企业的合作。
第四,区域合作蔚然成风,合作领域不断扩大。2006年,全国各城市之间掀起了新一轮的区域合作高潮。合作领域逐步深入到组展、场馆经营、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第五,业界活动数量多、层次高,从国内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扩散。
第六,教育培训发展迅猛,专业人才资格认证培训成为新热点。
第七,行业组织稳步发展,新组织以从事研究、教育和培训为主,既包括国际会展组织的分支机构,也包括全国性行业组织,还有地方性行业组织。
尽管中国内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展览市场,但与全球展览业2006年3000亿美元的直接收入相比,中国内地展览业所占份额还相当微小,与中国快速上升的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也不相称。
复习思考题
思考:如何看待我国会展业出现的新特点?
1.简述会展和会展业的概念。
2.会展的类型包括哪些?
3.会展业的作用有哪些?
4.国际会展业发展过程是如何划分的?
5.国内会展业发展过程是如何划分的?
6.如何理解国际会展业的现状特点?
7.如何理解国内会展业的现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