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章 一世之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声就退缩了。一句话,宋仁宗就是那种首鼠两端之人。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宋仁宗在位期间无所建树。

    其实,庆历新政的失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改革会严重触及到皇帝的底线,肯定会遭受失败的。从范仲淹身上,我们看到了古代知识精英们无法逃脱的悲剧色彩,这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包括王安石变法,他的结局也不是很好,甚至还有很多人认为导致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就是王安石。

    3

    在北宋时代,有两次改革比较有名,一是庆历新政,二是王安石变法。范仲淹和王安石都曾在主张改革的时候不畏权贵,跟那些反对派们进行斗争。

    在范仲淹为天章阁待制的时候,范仲淹就因为主张改革而跟一些重量级别的人物交手。比如,宰相吕夷简。范仲淹为什么会跟宰相交手呢?原来,吕夷简内心是反对庆历新政的范仲淹进行改革的。他看到范仲淹这样搞,迟早一天他也会遭殃,还不如早点动手,把范仲淹给弄下课。那么,吕夷简到底在害怕什么呢?原来,范仲淹要拔掉他任宰相十余年来的政治风气和复杂的关系网。这个吕夷简在任期间,不但专横跋扈,排除异己,他的门生幕僚更是遍布很多地方,简直就是一个“大佬”,下面有不少“小弟”。前面我们说到“冗官”、“冗费”的弊端,这个弊端主要是显露于官僚阶层,要想除掉这些弊端,就必须要整顿吏治,而整顿吏治就必然会触及吕夷简的利益。

    吕夷简想了什么招来对付范仲淹呢?估计吕夷简懂得心理学,又或者会看相,他知道范仲淹是一个杀伐决断,刚正不阿的人,要想对付这种人,你给他再多的金钱和美女,荣誉与地位都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忙,忙得不可开交,这样一来他就没时间和精力来关注革新朝政的事了。这一招绝啊!属于高智商者玩的政治游戏。于是,吕夷简就让范仲淹出任开封知府。这个职位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繁琐细碎的工作特别多。吕夷简原本以为他的这一计划是万无一失的,没想到他碰到了一个强悍的对手,这范仲淹不但将开封府的一切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改革朝政的事儿一点也没落下。吕夷简气得没法,说这范仲淹也太他妈的神了,难道吃了鸦片,精力这么旺盛?

    然而,让吕夷简更没想到的事,忙碌的事务不但没让范仲淹脱不了身,范仲淹还有精力进行有力的还击。他给宋仁宗呈上了一张《百官升迁次序图》,那么,范仲淹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原来,范仲淹把京官晋升情况绘制成一份很具体形象的图画,在呈现给宋仁宗的时候,当着吕夷简的面,他指着这张图说:“皇上您看,像这样的晋升就是属于循序升迁;像那样的陡然晋升就是不合次序的提拔。”

    宋仁宗一听,似乎有些不大明白范仲淹到底想说什么?便问道:“这有什么问题吗?”

    范仲淹又说:“如果说这些循序升迁是出于正常的提拔,那么,那些不合次序的陡然升迁提拔,便是出于某人的私意了。”

    范仲淹还提醒宋仁宗,“官人之法,人主当知其迟速、升降之序,其进退近臣,不宜全委宰相”《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什么意思呢?做皇帝的应当将任命高级官员的权利抓在自己手中,不应该都交给宰相。一句话,还是加强中央集权。

    范仲淹的这个还击相当给力,范仲淹没有点名指姓的去说吕夷简的不是,而是借助百官图来告诉皇上现在朝政存在很大的问题。宋仁宗不是傻子,一听就明白,吕夷简也不是傻子,范仲淹在宋仁宗面前说的那番话虽然没明说自己,但实际上就是在说自己。因此,吕夷简心里那滋味,简直比针刺还难受。

    不甘心束以待毙的吕夷简也不管什么面子不面子的问题了,直接到宋仁宗面前说范仲淹的不是,说范仲淹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神经质,别看他口若悬河,实际上就是一草包,没有真正的本事。范仲淹听说后,心想,你这个吕夷简也太玩不起了,那好,我也到皇上面前去说,不过,我是要以奏章的形式来说。于是,范仲淹就写了一份奏章,明确指出宋仁宗应当将朝廷大权集于一身,不能给宰相有以权谋私的机会。你吕夷简不是说我没真正的本事吗?我现在还要举例证明,做到我的观点有理有据,不是张口乱说。范仲淹说在西汉成帝时期,外戚王莽专权,弄得朝政乌烟瘴气,连皇帝都感觉到有危机了。为了解决这一的危机,汉成帝便问宰相张禹有没有什么办法应对。谁知这个张禹却说,没事的,皇上您不用担心,那王莽不足为虑,别听那些人瞎说。汉成帝信以为真,就放松了警惕。结果就出大问题了,王莽狼子野心,竟然篡权,西汉就这样给灭亡了。

    范仲淹的这份奏章简直就是一针见血,现在朝廷中就有像张禹这样的人,他们只为自己考虑,要宋仁宗保持警惕。吕夷简更是坐不住了,这范仲淹实在是太厉害了,得想办法把他弄出京城。但是,有什么办法能借皇帝之手弄走范仲淹呢?要说这吕夷可真的是简厉害,他从以往历史中选找到一个绝妙的办法,作为一个皇帝,最怕什么?最怕的就是做臣子的结党营私,势力做大。吕夷简就抓住这一点,给宋仁宗上书,说范仲淹勾结朋党,欲图谋不轨。宋仁宗一看这奏章,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是啊!幸好吕夷简提醒了我,要不等范仲淹这一帮人的势力做大了,那可就麻烦了。

    其实,范仲淹哪有勾结朋党,他开始一心一意为了革新朝政,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可是,现在连皇上都不信任他了,等待范仲淹的命运就只有被贬出京城。

    范仲淹就这样被贬到了饶州。在范仲淹准备走的时候,没有人敢跟他送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宋仁宗将范仲淹的罪名张榜公布在朝堂之上,并下令不得百官再议论此事。这些罪名有“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意思是说范仲淹拉帮结伙,充老大,挑拨离间,小人行为,不顾身份,没大没小。

    本来正直不阿,一心为朝廷的范仲淹,却被吕夷简给污蔑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事谁看了都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朝廷不是不让百官再议此事么?偏偏有不怕事的就要跟范仲淹扯上关系。比如,同为天章阁待制的王质,他听说范仲淹要出发到饶州,就带上好酒好肉到范仲淹家住了几日。当时,有人好心的提醒王质,说现在你可是在风口浪尖上啊!小心人家告你结党营私,把你也一块儿给贬了。王质哈哈大笑,我怕什么?君子坦荡荡,范仲淹更是君子中的君子,如果我能成为他的朋党,那是我的荣幸!如果真有小人告密的话,我也要谢谢他,谢谢他给我一个“有罪”的机会。

    馆阁校勘尹洙更有意思,他上书给宋仁宗,自己揭发自己,说我也经常搞朋党这事,你干脆连我跟范仲淹一起给贬了吧!宋仁宗气得拍案而叫,好,你们有种,我就成全你们,一块儿贬。就这样,尹洙被贬到郢州。此外,替范仲淹说话的还有余靖、欧阳修等。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范仲淹遭贬,在宋仁宗下令不再言议此事的时候,还有人愿意替范仲淹说话?唯一的解释就是,范仲淹的品行和才能感染了不少人。说到底,范仲淹就是一个贤能的君子。

    4

    刚才说到范仲淹是一个贤能的君子。“贤”当然是指品行方面。那“能”就是指才能了。那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对此,我试举几例加以说明。

    范仲淹任监西溪盐税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还解决了泰州地区海潮淹没农田的问题。其实,范仲淹不过是个负责收盐税的官员,这个问题本来不属他的职权范围,但他依然积极上书给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张纶,希望他能尽快修复海堤。

    张纶感觉到事情也挺严重的。因为,这个捍海堤是唐代所修,由于年久失修,现在的捍海堤已经是损坏严重,没有海潮的时候倒也相安无事,然而,一旦海潮泛滥时,捍海堤几乎形同虚设,根本起不到防御的作用。于是,张纶奏请朝廷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的县令,主持整个修复工程。

    在范仲淹的主持下,经过约四年的时间捍海堤终于修好了。捍海堤的修好无疑解除了这一带的潮水灾害,保护了农田和盐场,使得很多外逃居民也纷纷返回自己的家园,原先荒废了恶田地,如今又长满了庄稼。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范仲淹,将捍海堤取名为范公堤。这说明了什么,简而言之,范仲淹不愧是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

    后来,晏殊请范仲淹去主持应天府学,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这个主持应天府学说白了就是让范仲淹当代课老师。虽说是代课老师,但范仲淹依然十分敬业,培养了不少人才。对此,司马光在《涑水记闻》里有这样的描述“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名于场屋朝廷者,多其所教也”。你看,范仲淹多厉害,他教出来的学生个个才华横溢。像富弼、孙复、张载等人都是范仲淹一手培养起来的。此外,范仲淹地方任职期间,先后在兴化、睦州、苏州、饶州等许多地方建立学宫,为宋朝培养了不少经世济民的人才。这也难怪后来的苏轼要视范仲淹为偶像了,也难怪王安石评价范仲淹是“一世之师”了。

    范仲淹有一首很著名的词叫做《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大家再也熟悉不过了,是范仲淹在戍守边境时写的一首词。按理说,范仲淹只是一个文官,他怎么就跑到边境上去了呢?原来,在宝元元年,即公元1038年的时候,党项族的首领李元昊建立了西夏国,并自称皇帝,脱离了宋朝的统治。西夏国建立后,便一直想着扩张领土。因为,他们原先的地盘太穷了,他们不想过那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日子。于是,元昊便调集了约十万得军马,侵袭宋朝延州等地。

    边境出大问题了,是主攻还是主守,朝廷上下是吵作一团。其实,一个小小的西夏国有多厉害呢?宋朝至于这样六神无主,惊慌失措吗?原因在于,这时的北朝已经很久没经历战事了,以至于边防年久不修,士卒战斗力急剧下降,再加上延州的守将范雍是一个无能之辈,延州北部的数百里的地盘,大多被西夏军夺去。

    宋仁宗听取了韩琦的意见,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这时的范仲淹已经52岁了,范仲淹挂帅至延州后,亲自到前线视察。这一视察不要紧,一察便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范仲淹发现士兵不但战斗力低下,作战排阵更是问题严重。此外,在后勤以及防御工事等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摆在范仲淹面前的就是一烂摊子,然而,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韩琦却主张现在就进攻,给西夏人一点颜色瞧瞧。

    范仲淹表示反对,应当以防御为主。就连范仲淹的哥们尹洙也说,“韩公说过,‘且兵须将胜负置之度外’”。尹洙的言外之意是说范仲淹太过于谨慎胆小,看来你真的不如韩琦啊!范仲淹回答说,“大军一发,万命皆悬,置之度外的观念,我不知高在何处?”这交战一旦开始,那可是既流血又要命的,我真不知道你说的置之度外的观念高明在何处?范仲淹说这话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了,打仗绝对不能意气用事,否则会吃大亏的。

    庆历元年,即公元1041年,韩琦派大将任福率军在渭州跟西夏军队干上了,西夏军一时受挫,便开始撤退,任福也不管这是不是敌军的陷阱,下令穷追猛打,结果追到六盘山麓的时候,在好水川口中了埋伏。任福等十六名将领无一幸免,全部丧命,士兵损万余人。韩琦的这次反击以大败告终,他十分后悔没有听范仲淹的话。

    没过多久,元昊兵至渭州,为避免孤军深入,行军的速度较慢,夏辣误以为西夏军害怕,就命驻渭州的宋军主动进攻西夏军,结果元昊看准地势,将宋军围困在定川砦,采用断水放火的策略,将宋军全部干掉。定川砦战后,元昊大军士气更加高涨,觉得宋军简直是不堪一击,趾高气昂的进入渭州,将渭州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后才撤军。

    宋军遭受好水川和定川砦的惨败,使得朝廷大惊,这时才认定对西夏进行主动还击的路线是错误的,应该采取范仲淹的策略,以防御为主。于是,这时的范仲淹才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针对当前的严峻形势,范仲淹采取了修固边城、精练士卒、招抚属等相应的措施来应对。下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1、修固边城。对于边境地区的防御,肯定少不了修筑城堡,建立军事据点这一项。对此,范仲淹的得力干将种世衡建议,在延州东北古宽州的故垒上筑城。因为,这里地处要害,右可屏障延州,左可获得山西的粮食,北可以进图银、夏两州。

    这个种世衡可是一个相当牛叉的人物,他是大儒种放之的侄子,也是北宋一朝种家将的开山人。范仲淹发现此人有大将之才,且精通谋略,于是便提拔了他。事实证明,种世衡确实了不得,他不但能带兵打仗,还曾巧施离间计将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给除掉。

    范仲淹觉得种世衡的建议非常好,便采纳了,并派他率兵前去修筑。种世衡领命后,一边跟西夏军队作战,一边抢修城堡。为了解决城内缺水的问题,他出重金奖励凿井,没过多久便凿出了水。看着地下冒出清澈的井水,种世衡一时有了灵感,将城堡取名为清涧城。

    为了有充足的粮饷,种世衡大兴营田,一年收获粮食近万石。另外。他还大力发展商贾贸易,如此一来,经济便越来越繁荣。同时,针对西夏游牧名族的特点,训练出了很多神射手。经过种世衡的这番努力,清涧城成为延州北面一个坚固的军事要塞。当然,像清涧城这样的城堡远不止一个。比如,永平、承平等十余处。

    范仲淹也没闲着,他下令召回附近逃亡的蕃汉人户,并开辟营田数千顷,大力恢复农业生产。将城县升建为军一级的行政单位,这样方便管理。此外,范仲俺还建议在延州与庆州间修筑大顺城,在环州和镇戎军间修筑细腰城和葫芦泉城,将各州连成一片,摆脱了孤立无援的境地,一方有战事发生,可互相支援。

    就这样,在范仲淹的治理下,延州及周边地区的城堡变得十分的牢固。连西夏人都说,千万别再打延州的主意了,如今有范仲淹坐镇,此人惹不起。

    2、招抚属。为了争取到更多的防御力量,范仲淹积极联合沿边横山一带散居的族部落,并最终取得了他们的支持。

    3、精练士卒。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提高宋军的战斗力。为此,范仲淹举行了以此大阅兵,哪些将领有能力,那些将领没有能力,一目了然。有才能的自然能得到提升,像种世衡、狄青等有勇有谋的将领都是范仲淹发现并一手提拔的。

    为了补充兵源,范仲淹积极召募士兵。在经过严格有效的训练下,宋军不但战斗力加强,而且士气也倍涨。此外,范仲淹还训练了一支“特种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通过以上三条措施的有力执行,扭转了宋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已经破坏的边防重新又巩固起来。当时,边境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即范仲淹),西贼闻之惊破胆。”足见范仲淹是多么的厉害,就跟金人被岳飞打怕了一样,只喊岳爷爷。

    而西夏由于长期用兵,造成国力空虚,已无力再发动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跟西夏从庆历三年,即公元1043年开始议和,第二年便正式达成和议。

    我们说范仲淹在文治方面很厉害,比如推行改革——庆历新政,创办学堂——培养经世济民人才,没想到范仲淹在武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范仲淹死后,宋仁宗追加范仲淹为兵部尚书,并赐其谥号为“文正”。在古代能有文正谥号的并不多,司马光就曾说过,“谥之美者极于文正”,足见范仲淹品行及才能。所以,我说范仲淹是一个贤能的君子一点都不为过。而且,我也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如果范仲淹能一直呆在朝廷中央,他的作为一定更大。

    5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先后被贬到了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范仲淹得有肺病,一直断断续续的没治好。特别是在徐州的时候,范仲淹的病情十分严重。

    当时的知州孙沔,在知道范仲淹的病后,曾竭尽全力找最好的大夫来医治范仲淹的病。范仲淹的哥们韩琦,富弼更是送医送药,甚至宋仁宗在知道范仲淹的严重病情后,还专门派人送来名贵的药品,希望能够保住范仲淹一条命。遗憾的是,此时的范仲淹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力。

    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范仲淹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时年64岁。范仲淹死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他的家人只能借官屋居住,略避风雨,实在是让人倍感凄凉。

    纵观范仲淹的一生,他大部分时间都流转于地方官的任上,只有在当参知政事的那段时间才算是进入了朝廷的内部决策层。换句话说,范仲淹大部分时间都远离京城,在地方上“颠转流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贬来贬去的古代文人,他独特的君子风范以及卓越的才能,影响很多人。比如——

    欧阳修在《范仲淹有志于天下》中这样写道,“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欧阳修认为,在志向方面,范仲淹是从小就有之,就算是“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一起放在范仲淹身上,也不能改变他有志于天下的政治理想。为了勉励自己,范仲淹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苏轼更是迷恋范仲淹到了这样的地步,说范仲淹的功德根本就不需要用文章记下来就能够昭显出来,范仲淹的文章,也不需要请什么名人来写序就能能流传千古。“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叙而传”(《范文正公文集叙》)。

    据说,苏轼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他从8岁的时后就开始崇拜范仲淹,到了55岁的时后依然崇拜。甚至还因为没有结交到范仲淹,说这是他的平生之恨。

    吕中认为在宋朝的牛叉人物中,以儒家为标准的范仲淹当属第一。“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宋大事记讲义》卷十)》。而朱熹则说范仲淹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王安石评价范仲淹是“呜呼我公,一世之师”(《祭范颍州文》)。

    王安石心情激动的用了一个“呜呼我公”,说范仲淹为当世的老师典范。自从韩愈《师说》以来,“师”字辈的人物并不多,王安石说范仲淹是“一世之师”,这个评价相当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