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子没回答我,他好像不再乎谁饿了几天。
就算这样,我还是几乎被这突然的关心,给惊呆了。
他那又粗又厚的声音,使我一下子就领悟到声音的形状,可分为纤细和粗糙两大类。
而且这男少年的声音,还能听到那略带颤动和幽幽的回落余音。
让人一听,就可想象他一定喝自来水长大的。
一定没有过与好泉水的联系,天天吃的都是浇过大粪的菜。
还要常常将咽喉管道,用别的现代化机器清洗,才叫干干净净。
这样,好让声音从管道通过时,不受任何一丁点儿结巴的阻挡。
然后,在几十种声音同时发出,也能准确无误将其分辨出来。
我接下了可食的苹果,心里除了千恩万谢外,还多了一份庆幸。
完全认真地加入了狼吞虎咽的行列,根本就没有再去遥望或搜寻他在夜色中撒落的一幅甜笑。
然而,到手的苹果只有一个。
哪里够得上失去了多日没食物的嘴巴磨合,只几个回合,就被我吃得皮芯不存。
……
“你是?哪里人?”男孩突然问我。
我怕了一下,但又笑了。
“小说里的!是边城小说。”我激动得有些不知所措。
“边城?沈从文的那个地方?还是别的什么地方?”
“不知道,反正是小说里写的边城。”
“小说里写的?什么意思?”
“不知道,反正我老妈一直说我们那儿就是小说。”
“那,出来干啥?”
“私奔,呵呵,不!也许是逃难,都说我在小说里面有生命危险,写书的人会将我写死。”
“啊?不会吧?真的吗?”
“对!是真的!我相信那些写手。他们最没良心,想要谁死,就让谁死。”
……
“嗯,这是饼干,吃吧!”
“你——叫什么名字?”
“我?不告诉你,不过可以告诉你我是成都人。”
“她是你妈?”
“嗯,我们是到雷马坪看我爸,他在那儿工作。要上学了,得搞紧回去上课。”
“真幸福!”
“你没有读过书?”
“读了,穷人,读不起。只读了高二的头两个星期就停学了,帮大人干些种庄稼的事。”
“我读高二下学期,在成都。”
“你真好,有爸妈看着,不操心。”
“成都有亲戚吗?”
“没有。上海有,但都被写死了。”
“你真的出来干啥?”
“不知道,到时再说。”
我答应着又问着,还不停地往嘴里输送饼干。
心头一块沉甸甸的“饿”意,就这样慢慢地被削弱了。
毕竟都是少年,问一些话和答一些话都是无头无尾。
我们都不知道“下细”二字的含义到底有多么的深远,只把它当成简单的问一问或答一答,就算什么都完事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