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船靠近拍杆范围内,直接拍碎便是。其余小船多取长篙竹竿撑拒,效法李光弼破火船之故法便是。”
李光弼破火船的典故是发生在大唐安史之乱年间。相州战役时,唐军在黄河上架设浮桥沟通两岸,史思明叛军攻打唐军阵地不下,便用了火船的计谋,准备效法一把周瑜,顺水冲下来把唐军的浮桥烧了。结果李光弼侦知叛军战术后,便让军需部门赶造数百根老竹捆扎加固的长竿,大约都是五丈以上,让几个士兵操持一根,上千士卒在浮桥上守护,遇到火船靠近就用长竿撑住,最后火船上的死士全部跳河逃生或是自己被活活烧死为止都没能让船冲过来撞到浮桥。这个战例因为是唐朝的,五代宋初的名将大多知悉,也对于用这种法子防备火船直接冲撞颇为认同,曹彬自然也要如此处置了。
“陈诲,便看看你这厮是否当真当得起‘水战天下一’的偌大名头了。有什么别的招数,就尽管放过来吧。某曹彬虽然不如你,却不信以七八倍之兵力、挟巨舰之威,也对付不了你。”
……
约摸半柱香的时间之后,顺水冲下的吴越水军船队与宋军之间的距离也拉近到了两里之内,再往前数百步,很快就要进入床子弩与平射铁铸火炮射程之内了。两军船只的细节情况,也已经可以被对面目力敏锐的士兵观察清楚。
陈诲站在一艘五丈长、九尺宽的快艇上,船舱中部有一个矮舱,尾部则是再略高一些的尾楼,不过离水面也不会超过七八尺高度,里面是操舵手的位置。船只中央有一根桅杆,上面立着轻薄竹篾的梯形主帆和两张大食式样的棉麻布三角飞帆,极尽风力运用之妙,配合狭长的船体和削尖的船头,顺水侧风情况下,一个时辰飙六十里都是寻常。
与如今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各大内河水师战场上发展壮大的车轮舸相比,作为最早使用车轮舸的诸侯国,吴越水师在这批船上却着实没有使用车船式拨水轮——不是因为拨水轮不能让船速度更快,而是因为拨水轮向后划水的水流并非直接冲击在船舵上,而是从船体两侧往后拨的,对于船体的转向半径自然颇有制约。在追求极速而不追求转向灵活性的战船上,水轮是一件利器,但是如果是精益求精的水师精锐,对于船只转向之应用妙到毫巅,自然不能容忍了。而且水轮还有一个缺陷,那就是在水流尽可能平缓的地方效果才好。长江下游与淮河都在平原地带流淌,水势平缓,战船用水轮自然不会导致船体左右摇晃不稳。可是如果是在金沙江与岷江等山区江段使用,水轮便非常不适宜了。
宋人的战船,是在汉南的秭归建造的,那是三峡以下的长江中游,宋人的战船原本追求的作战环境自然也是那些水域,而吴越人在昭通建造的战船原本就没打算过参加别的战役,从头到尾数年来的经营就是为了争夺蜀地的这一战,从形制性能上,自然是极尽丝丝入扣之能事。
陈诲的船没有水轮,却有一种其他更为别致的驱动装置——在那一排矮长的中部船舱内,有两根铁质圆轴纵贯船体,中间各有八段曲柄连着踏轮,一共是十六名健壮水手可以踏动转轴转动。转轴末端通过一套类似于后世自行车的齿链传动变速机构驱动了两根短轴——齿链传动比大约是五倍左右,也就是让短轴以蹬踏水手角速度五六倍的速度转动。短轴伸出船尾一个水密隔舱,靠两套美洲橡胶做的密封套套着,伸出船尾全部浸入水中,带动一个如同风车一样斜面的螺旋桨。加上齿链传统系统是高地排列的。蹬踏的主动轮在上、从动的短轴在下,虽然使用螺旋桨,也不会导致船体内部漏水。
在橡胶这种东西引入人类工业之前,螺旋桨船只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车船的水轮主轴是在水平面以上伸出船舷的,也就是说车船水轮至少三分之二的做功距离是在水面以上完成,类似于人类的自由泳划水动作一样。而螺旋桨是全程360°在水下动作的,螺旋桨轴伸入船体那个部位的密封做不好的话,一搞螺旋桨就只有沉船的命。
吴越人让美洲橡胶的应用提前了五六百年,自然也独辟蹊径弄出了脚踏螺旋桨这种辅助动力,虽然这个时代没法加工螺杆,更不用说异形面桨叶,螺旋桨只是如同风车一般的简单鞋面,加上橡胶密封套的摩擦损耗,实际动力特性还不如车船,16个水手的有效输出大约只有5马力……不过那至少是一个不会让船体在高水速下不稳定,而且对转向速度有利的尝试。
陈诲的船,在敌人看来,就是一种无法名状的极限追求机动性的怪胎,但是这种动如脱兔的飞毛腿,究竟有什么獠牙可以克敌制胜呢?